中卫山川秀美,钟灵毓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大漠的雄浑粗犷与江南的纤细秀丽浑然一体,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织,是集沙、山、河、园、林、水、绿洲为一体的一处神奇而又迷人的地方。走进中卫,可领略大漠风光的豪放、塞上水乡的绮丽,可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现代文明的律动……
然而,千百年来,以沙坡头为典型的流动沙丘,一直威胁着中卫人民的生存环境。据《中卫县志》记载,腾格里沙漠占原中卫县总面积的18.48%,达1068.13平方公里。“到1949年,流动沙丘链前哨已逼近县城西门外,西北部地域大多被腾格里流沙吞噬连为一体。”
翻开历史典籍,对腾格里沙漠的肆虐也不乏记录。《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康熙庚申三月七日申刻,黄气自县西起亘天。忽大风拔木,坏民居,天昼晦者四日。”“道光十年三月二十八日卯时,天忽昏暗,室内燃灯。至午,天复明。”
且不说岁月苍茫的过去,即使历史的脚步行进到当代,沙漠也仍然是中卫人的心头大患。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16个乡镇损失重大,死亡18人,失踪12人;树木、房屋、牲畜等各种损失加起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13万元。(《中卫县志》)无疑,沙尘暴席卷而来惊心动魄的场面深刻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也给今天的人们解读沙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沙漠,是中卫人的心头之患。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沙漠,也是上苍留给中卫人的一笔潜力巨大的资源。如今,沙坡头的横空出世,不仅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提供了一处绝版的沙漠旅游风景区,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了一处治沙的典范。一湾河水,一座沙山,一条铁龙,一片苍翠,诉说的是一段历史、一个梦想、一场奋斗、一个奇迹。
神奇的沙坡头,浸润的心血太多太多,吮吸的汗水太多太多,因之如此,才有了今天如翡翠一般的温润、璀璨、亮丽。
脍炙人口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唱传诵了千年,唐朝诗人王维眼里的太阳还是今天这颗太阳,但大漠却不是历史中的那片大漠了。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的建成通车,被称之为铁路建设史上的“盲肠地带”沙坡头,治沙问题刻不容缓地摆在了国家沙漠研究所、铁道部、地方政府面前。为了保证包兰铁路大动脉的畅通无阻,从此,中卫人民开始了长期不懈的治沙。在几十年的奋斗中,桀骜不驯的沙坡头不仅被驯服了,而且还奋斗出了一个大漠胜景。
若追根溯源,沙坡头就是在麦草方格中孕育而出的。麦草是一种不起眼的农作物秸秆,但一旦被注入智慧,便化腐朽为神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将一座座随风移动的流动沙丘牢牢锁住。麦草方格太过于单调,锁住了流动沙丘,于是,勤劳的中卫人民开始在黄沙上植树,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几十年的岁月时光,几代人的心血汗水,终于把一个寸草不生的沙坡头染绿了。以麦草方格为核心的“五带一体”治沙奇迹,闪烁着迷人的魅力,挺立于世界治沙前沿,敞开胸怀迎接着国际友人的访问。
沙坡头演绎的是自然之美的狂野和绝唱,凝结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不屈的品质。因而,沙坡头既有原生态的底色,又是人类智慧的杰作,自然和人文相融,使沙坡头富有了灵魂、富有了神韵。
据传,在沙坡头百米高的沙山下埋着一座城,叫桂王城,在一个夜晚,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掩埋了……民间的传说已无法考证,但有趣的是,当人从陡峭的沙山上滑下,沙里便嗡嗡的轰鸣,因而“沙坡鸣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诵。沙坡头,除了独具魅力的气韵外,也是“中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相传在2100年前,中卫人在沙坡头黄河入川口处寻址凿渠口,勘踏无果,一位名叫辛农的青年工匠疲累至极,在河边睡着了,睡梦中,一位美丽的白衣姑娘,骑一匹高头白马踏水而驰,马缰拖一条长长的白练。梦醒后,青年按梦中所示去寻,果然寻得围堰坝址,凿渠口成功,自此中卫平原数十万亩土地得以自流灌溉,从而造就了一个塞上江南鱼米之乡,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的美誉。从此,“白马拉缰”的神话传说便根植于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纵观中外,人类莫不是从神话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桂王城、白马拉缰的传说,为沙坡头烙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如今,沙坡头水利低坝横截南北,水位提高,那条浪花飞溅、白练般的拦水坝已沉没于水中,但“白马”却被中卫人钟爱有加地牵出水面,跃跃欲试,扬蹄欲奔。
沙坡头如一位撩人心弘、惊艳四方的清雅少女,娴静地伫立于大漠中,用温情、微笑、温暖抚慰着游人的心灵。
沙坡头也以她成功的治沙典范、独一无二的姿容赢得了国际国内的殊荣。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被中央电视台《体验中国》栏目评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全民健身20大景观”,被《中国地理》评为“中国五大最美的沙漠之一”,被水利部评为“水利风景区”,被中央电视台及大众网络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沙坡头,不论治沙还是风景,都享誉中外。
与沙坡头风景区毗连的腾格里沙漠湿地——金沙岛——是一处金沙抱水、碧波拢翠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是在保护原生态沙漠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沙漠资源,挖掘沙漠潜力,经多年打造而成的一处大漠风景区。景区面积2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万亩,于2011年4月正式对游人开放,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花卉观赏、婚庆服务、水产养殖等于一体的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景区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4中国美丽田园”及“中国醉美沙漠花园”的光荣称号。
腾格里沙漠湿地金沙岛旅游区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腾格里沙漠东南部边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历史以来形成宝贵的沙漠湖泊景观。从西往东,靠沙漠里面一些依次有水梢子、通湖、硝池湖,靠沙漠边缘有龙宫湖、高墩湖、马场湖、美利湖、碱碱湖等湖泊。这些湖泊终年不涸,像明镜一般镶嵌在沙漠上,与移动性沙丘形成鲜明对比。其中,龙宫湖、高墩湖、马场湖相连,面积最大,景观最美。在开发利用沙漠资源时,将3个湖泊整合连通,形成了碧水浩渺的腾格里湖。腾格里湖,300年前中卫县志称为“洛阳湖”“马槽湖”“暖泉”“龙宫湖”等。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被人们称为“宁夏第一渔村”。依托马场湖、龙宫湖、高墩湖沙漠湖泊资源建有千亩鱼池,腾格里湖也是西北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历史上这片土地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史书上曾有“十里平湖一鉴空,烟波雪浪涣生风”的记载。(www.xing528.com)
腾格里沙漠湿地景色旖旎,既有原生态沙漠的粗犷,又有江南水乡的润泽,景区成为全国各地游人领略沙漠、品读自然的一处风景胜地。在腾格里湖,一万多亩湖泊浩渺,波光潋滟。微风吹拂,湖水泛起层层涟漪,芦苇摇曳,惊鸿翩飞,湖光沙色,水天相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真实写照。
由于地下水源充足,植物众多,腾格里湖的鱼类相当丰富,有原生态湖鱼16种,其中以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鲶鱼为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腾格里湖就是中卫的渔业生产基地,以后又围绕高墩湖、马场湖建成千亩鱼池,使迎水镇夹道村博得了“西北第一渔村”的称号,生产的鱼销往西北各地。
腾格里沙漠湿地也是各种鸟类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浓密的水生芦苇和沙生植物为各种鸟类提供了有利的活动场所,丰富的水中浮游生物和水虫又为鸟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在腾格里湖,生活着以小鱼小虾为食物的水禽,以小动物为食物的鹰、雕等猛禽。因此,这里是鸟类的天堂、理想的栖息之地。据有关部门观察统计,腾格里沙漠湿地有珍稀候鸟81种、50多万只,其中黑鹳、大天鹅、金雕分别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苍鹭、北朱雀等38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品种。
在腾格里湖乘船畅游,但见小岛环水,芦苇密布,鸟隐其中,叫声不绝。船在水上缓缓而行,浪花泛起,如碎银闪烁。天上群鸟翱翔,水中鸥鸭弄波,好一派湖光沙色,诠释着“天人合一”至高理念的相融与相谐。
由腾格里湖往金沙岛可乘船水上走,亦可沿湖岸曲径款款而行。岸边树木参天,浓荫蔽日,野花竞放,幽香阵阵。透过树林向北边远处眺望,原生态金色沙丘绵延不绝,迤逦而去,将大漠的雄浑辽阔演绎得淋漓尽致。细观脚下,碧水浩浩,绿草如毡,一幅江南水乡跃然眼前,到底是身处塞上还是亲临江南,竟难以区分。
金沙岛位于腾格里湖西侧,与腾格里湖毗连,原为马场湖。湖中隆起一巨大沙丘,晴日下金光闪耀,岛名缘此而来。更为神奇的是,金沙岛四周辽阔的沙地上生长着色彩缤纷的花草,尤其是薰衣草,花色紫艳秀媚,微风吹拂,如浪起伏,花香四溢,加之隐于花间的木屋,优雅古朴,更是韵致无穷。
金沙岛休闲度假区内建有独具特色的生态餐厅、休闲会所、水上演艺平台等人造景观。柔软的金色沙滩、清澈的沙漠湖水、蜿蜒的木质栈道、如毡的茵茵草坪、如烟的紫色花海,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风景迷人的沙漠海滨图画。
在金沙岛,薰衣草那紫色的花海,弥漫的花香,无不令人陶醉。微风中,阳光下,薰衣草在悄悄地诉说那些浪漫的故事,一幅摄人心魄的花海图景,让人宛如置身异国他乡。
金沙岛景区远离城市的喧闹,和自然融为一体,以静态为主,供游人休闲娱乐。走进金沙岛,便走进了中国最美的沙漠花园。
香草园是金沙岛的一处花园,既是沙漠中的一个小岛,又是大漠里的一个奇迹。香草园是粗犷与灵秀的结合、雄壮与精巧的嫁接,目前已成为西北首屈一指的薰衣草种植观赏基地和婚纱摄影基地。花园占地面积4284亩,是集餐饮、住宿、户外拓展、休闲、娱乐、花卉观赏、婚庆服务为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区。香草园主要种植了四季薰衣草、柳叶马鞭草、罗勒、郁金香等花草品种。在世界上,薰衣草已成为了浪漫和爱情的代名词,许多情侣选择来金沙岛香草园拍婚纱照,将人生最美丽的时光和最真挚的感情定格在这里。
薰衣草又名“宁静的香水植物”,素有“香草皇后”之称,原产于法国南部的小镇普罗旺斯,后被广泛栽种于英国及南斯拉夫。薰衣草通常在6月开花,花、叶和茎上的茸毛均藏有油腺,轻轻碰触油腺即破裂而发出一种馥郁的香味。薰衣草被称为“百草之王”,香气清新优雅,是公认的最具有镇静、舒缓、催眠作用的植物。
尤为称道的是金沙岛的一湖碧水,不仅拥抱了蓝天白云,也映照了岸边的绿树碧草,将湖边的景致,尽情地拥入自己的怀中。在金沙岛,沙与水的完美结合可谓珠联璧合。花草在微风下摇曳着,波浪如绸缎在湖面上漾动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几声鸟啼划破宁静……划一叶小舟,在水面上徐徐而行,此时,到底是身处水乡还是身处大漠,真的难以分辨。
缓缓登上沙岛,只觉凉风洒襟、香味扑面,极目四眺,红、黄、蓝、绿、紫,各色鲜花风中摇曳,一个沙漠花园尽收眼底。而远处,沙丘如浪,隐隐而去,使人不由得赞叹这景色的绝美……
品读腾格里沙漠湿地,还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的闪烁。据《中卫县志》记载,明朝时,在这里设立互市,即买卖城。买卖城里有街市客栈,各族人民进行贸易。蒙古族人用马、皮、毛、牲畜向汉人换取茶叶、丝绸、盐和铁器。互市在朝廷监督和限制下进行。有些商客以此为旅途的中转站,在这里补充水源,修整驼队。对明王朝来说,设立买卖城有控制边境贸易、安定绥远的作用。
如今的“大漠边关”景区,就是依据治沙挖掘出的买卖城遗址修复的,可窥当年买卖城一斑。
买卖城依长城而建。巍峨的长城烽火墩,迤逦而去的长城,带着满身沧桑,细说着一段历史时光。
中卫自古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境内散布着很多长城遗址。中卫的长城门类齐全,有石砌的、有黄土夯筑的,还有依据危耸的山势削凿而成的,见证了边塞的烽火、历史的变幻。据史书记载,中卫的长城在汉朝时就修建而成,隋、唐时均有修葺。明朝中叶再次进行修建,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非常巨大。今天,历经千年的长城仍然在中卫的大漠中巍峨挺立,成为大漠风光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为游人提供了解读历史的一把锁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