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是流传于海原民间的一种袖珍乐器,有竹制和铁制两种,其中以竹制多见。口弦没有明显的音调,主要通过口形、气流、节奏等表达喜怒哀乐。吹奏时将舌簧轻轻含在双唇间,用丝线匀速扯动另一端,簧因扯动发出声响,声响随口形、气流的变化而变化,可单独弹,也可合奏。口弦是过去海原农村回汉女性自娱自乐、表达内心情感的心爱之物,其做工细致、装饰精美,是农村妇女经常携带的饰品。
回族姑娘一般都随身带着心爱的口弦,海原回族姑娘还喜欢把口弦当作装饰品,拴在胸前第二个纽扣上,一有机会就吹起来。有的独自在家里解闷、消愁;有的两人在一起抒发感情,互相逗趣;有的三五成群相互比赛,吹奏一些回族男女都熟悉的合调,如《珍珠倒卷帘》《骆驼铃》《五哥放羊》《脚户歌》等。
过去,回族妇女由于受到约束,心情压抑、烦闷,所以就用口弦来解忧消愁。现在,回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回族姑娘高兴了就用口弦吹奏逗趣。
口弦是古乐器埙、簧的流变和遗存。簧是一种用竹或铁制的横在口中演奏的乐器。先秦自晋,簧作为贵族使用的高雅乐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www.xing528.com)
口弦在六盘山地区有三种不同的传说。其一,相传很久以前,六盘山地区有一个财主看上了一个漂亮的有对象的回族姑娘,并强迫她与自己结婚,姑娘不从,财主就挖掉了她的眼睛,并把她变成了哑巴。姑娘用竹子做了个口弦,向乡亲们控诉财主的罪行。后来姑娘们为了纪念她,人人都做了个口弦。其二,相传很久以前,六盘山地区有一个姑娘被毒蛇咬伤了,再也不能说话,为了表达对情人的爱慕,她便用小刀将梳头的竹篦刻成一支灵巧的口弦,用美妙的音乐倾吐心声。后来,口弦就成为爱情的信物。其三,某年,六盘山地区遭遇了大旱灾,草木干枯,禽兽灭绝,人也奄奄一息。这时有一个回族姑娘闯进深山去找泉水,找了七天七夜,终于找到一丛翠竹,竹丛下是一眼甘泉。姑娘随即折了一杆竹子回村报信,待赶回村里,已渴得张不开口,便用竹片弹出一曲“口弦语”,指点乡亲们找到了救命的水源。
2006年,口弦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中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器乐——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口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