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靠近沙漠的卫宁人吃蒿籽面的特色风味小吃

靠近沙漠的卫宁人吃蒿籽面的特色风味小吃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靠近沙漠的卫宁人吃蒿籽面的历史悠久。蒿籽面是卫宁民间特色风味小吃,流传已有360多年。蒿籽面具有健胃、清热的功效,清爽可口,余味悠长,不论男女老少、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爱吃。在卫宁地区,擀蒿籽面已成为表现女性厨艺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蒿籽面具有保健功用,制作技艺独特,用料讲究,工序复杂,并蕴含着“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等文化内涵。

靠近沙漠的卫宁人吃蒿籽面的特色风味小吃

民谣曰: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二里半(二里半在原县城东)。二里半的丫头会擀面,擀的面薄扇扇,切出来像根细线线,下到锅里嘟噜噜转,舀到碗里一团团。爹一碗,妈一碗,情哥不在面咋办?眉头一皱眼一闪,案板底下藏一碗。妈见了急忙到眼前,一掀案板碗打烂,气的妈妈翻白眼,我挨骂受气实难言,情哥没吃一口面,妹妹心里好难挨。

吃蒿子面的习俗在中卫和中宁流传已久。

得益于腾格里沙漠生长的蒿草,每年结籽后,冬天打下蒿草籽,收回籽,磨成面,吃面时将蒿子面掺入少量白面,和在一起擀成的面就叫蒿籽面。

靠近沙漠的卫宁人吃蒿籽面的历史悠久。宋代曾巩在其《隆平集·西夏传》中记载:“其民春食鼓子蔓、碱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由此可见,蒿籽大约在宋代就已作为“食品添加剂”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起初,也许是为了度饥荒而食野草籽。如旧时饥年所食“登厢籽”炒面,就是打回“登厢籽”炒熟磨的。“登厢草”中卫人也叫“登粟”,靠牧区的人叫“登粟”“沙米”,20世纪60年代初饥饿难挨时,靠近沙漠的农民还打回来吃。过去冬闲,还有人进沙漠打蒿籽,将蒿籽在沙漠里利用风吹去衣壳,再由驴驮或者人背回来,收拾干净了拿到市场去卖。蒿籽不能单独食用,由于油性太大,和面混合后,擀出的面更有筋骨,煮出来更为滑爽。

蒿籽面是卫宁民间特色风味小吃,流传已有360多年。蒿籽面具有健胃、清热的功效,清爽可口,余味悠长,不论男女老少、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爱吃。

在卫宁民间习俗中,吃蒿子面颇有讲究,并赋有一定寓意。在过年正月初七,家家必须吃蒿籽面,名曰“拉魂面”;新婚夫妇结婚第二天,吃蒿籽面,名曰“喜庆面”;给小孩过满月和百日,必须吃蒿籽面,名曰“吉利面”;儿女给老人过生日、拜寿时全家吃蒿籽面,名曰“吃寿面”;每当亲友远道而来,见面后的第一顿饭,也是吃蒿籽长面,名曰“迎客面”,意寓“常见面”(卫宁地区素有“送行饺子接风面”之说)。在卫宁地区,擀蒿籽面已成为表现女性厨艺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蒿籽面具有保健功用,制作技艺独特,用料讲究,工序复杂,并蕴含着“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等文化内涵。

蒿子面既是当地农村城镇家庭解馋的面食,也是家里过事待客的宴席主食。在卫宁平原农村,谁家有大小事情,准有蒿子面待客。可以说,蒿子面是这个地方饮食文化的一个代表。(www.xing528.com)

擀蒿子面也很有讲究。面里面掺多少蒿子面、面和的软硬,要靠经验积累。所以,农村庄邻谁家有大事小情,必请有经验的人来帮厨,免得锅灶上不精闹出笑话。

擀蒿子面要用小麦面粉掺蒿籽面粉少许,再加入蓬灰水或碱水和成硬面团,揉好用擀杖擀到薄如纸张,折叠后切成细条。切蒿子面要看刀功,刀功好的可以切出细丝,不断,不乱,一如切土豆丝一般,刀下见高低。面切好后抖散,挽成一把一把,吃时下锅。面入锅内煮熟捞出,可直接挑在碗里,浇臊子汤吃;也可加油泼辣子、酱油、醋和芥末等佐料凉冷吃,名曰凉拌长面。夏季最流行吃凉拌长面。冬春天冷时现吃现煮。

臊子汤也有讲究。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佳,因而,一锅臊子,看的是一个女人的锅上水平。臊子有用猪肉炒的,也有用羊肉炒的,不管哪种肉,都要切成肉丁,大火炒,小火焖。肉炒好烩臊子汤时,里面要加豆腐丁或者炸土豆丁,不但味道要好,还要红的辣椒丝、绿的香菜叶、黄的豆腐丁一应俱全,煞是好看。素臊子由豆腐丁、豆角丁、山芋丁沏臊子汤。不管哪种臊子,吃的人是不亦乐乎。

几百年的蒿籽面,让卫宁人久吃不厌。

如今吃的东西丰富了,但小面馆、小吃摊,以及宾馆、饭店也卖蒿籽手工擀面。特别是荤素臊子长面,已成为兴时的快餐,一年四季畅销不衰。蒿籽面,在食文化的河流里,经过多少次的大浪淘沙,依然不卑不亢地凝结老百姓喜爱的绵长,伸展着老百姓喜欢的筋骨,寄托着老百姓的吉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