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恩泽了中卫,使中卫川区旱涝保收。因大河阻隔,把中卫分为南北两岸,由此,自古以来,渡河成为中卫人的一大难事。人说“隔山不算远,隔河千里远”。隔山可以抬脚就走,隔水就没那么容易了,总不能抬脚跳水里。一条大河,划为两岸,因此,在中卫历史上,就有了“黄河九渡”,有了先人为解决渡河而派生出的羊皮筏子。这里不说留在历史上的“黄河九渡”,只说羊皮筏子。
在古人留下的文明中,有很多东西是令现代人称绝的,这些东西历久不衰地彰显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告诉今天的人们,那时的古人就充满智慧,创造的文明令人刮目相看。如羊皮筏子。
顾名思义,羊皮筏子当然是用羊皮做的筏子。数只筏子用木杆连在一起,连成一个整体,这时,那小巧的吹满气的羊皮筏子,就带着生命的河流,以傲视大河浪涛的气概,在浪涛上颠簸起伏,顺流而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是诗仙李白看到的在长江三峡漂过的舟影。在黄河过中卫段,羊皮筏子历来是先人渡河的工具,若以诗的意境表现,在深山峡谷激流奔涌处,羊皮筏子就是“两岸青山相对出,筏影远在白浪间”;若在黄河过中卫平原处,筏子就是“一河浩水奔流去,翩若鸿影戏浪涛”。此时,黄河的宽阔与羊皮筏子的纤巧形成鲜明对比,让乘者与观者无不感慨。羊皮筏子在不同的黄河流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激流奔涌的深山峡谷,即便是遇上暗礁,由于它是充气的,也不会像木船那样撞上就破。若遇上旋涡暗流,由于它的轻巧,如筏工经验丰富,频挥桨板,用力划动,筏子就躲过旋涡暗流。因此,乘坐羊皮筏子,常常会遇到有惊无险的情况。如遇惊险,乘者惊呼连连,筏子匠稳坐筏子前,告诫受惊的人:坐稳,不要动!如果乘者不听,这时筏子匠就会口出厉言,喝骂几声,以免乘者乱动,翻了筏子,酿成灾祸。此时筏子匠奋力几板子(木浆)下去,险情过去了。如果是在平缓流水处,筏子顺水缓缓而下,在水上漂着,不颠不簸。20世纪70年代,就有从下河沿装了煤的筏子顺河漂下,筏子匠仰躺在铺了稻草的筏子上,那份惬意舒适,河岸上劳作的人看了都羡慕。
羊皮筏子,作为中卫人古老的渡河工具,翻开典籍,不乏记载。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在《塞上曲》中写道:“不用轻帆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浑脱,就是羊皮筏子。
唐代文人李筌的兵书《太白阴经》中记载:“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肋下,可以渡也。”记载非常明确,单个浑脱,吹气后缚于肋下,可以顺流渡河。(www.xing528.com)
中卫人将制作羊皮筏子的技艺流传至今,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加以保护。《中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记录:“羊皮筏子做好后首次下水,筏子匠要举行仪式,要挂红、放炮、焚香、祭河神。”以图筏子下水后平安吉利。
羊皮筏子制作很有讲究:“浑脱以山羊皮为原料,宰杀后不开膛,由颈部开口,将羊皮囫囵脱下,用水浸泡三四天取出晾晒一天,去毛洗净即成原皮……”(《中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单个筏子就制成了,然后由13个组成筏子,供渡河使用。
在历史记载中,成吉思汗攻伐西夏,就是由沙坡头黄河渡口乘坐羊皮筏渡河,切断了西夏兴庆府至河西诸州的军事补给线,随即沿黄河东进,与西夏守军展开激战,经数月鏖战,攻克兴庆府,立国近200年的西夏王朝灭亡。
如今,羊皮筏子作为运输工具已经完成了使命,但它作为旅游工具仍不失为一道亮丽风景。坐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会让人忘却一切荣辱得失,心旷神怡地去拥抱黄河,拥抱波浪,体验这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的奇特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