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燎疳春节习俗及民谚流传

燎疳春节习俗及民谚流传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燎疳,是中卫人沿袭至今的民俗文化。据资料显示,燎疳也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春节节庆习俗,深入民间,因而有民谚流传。在农村,燎疳是在村路或者村巷里的空旷地方进行,因而称为“燎街”似乎也无不妥,其实谬之。燎疳在各地叫法不同,但意思无多大差别。久而久之,“燎疳”就演变为一种节日习俗。一路问来,一路应来,直到灰烬扬尽,燎疳方才作罢。还有人特信燎疳烧过的灰烬,说从扬起的灰烬上能看出这一年粮食的收成。

燎疳春节习俗及民谚流传

“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

燎疳,是中卫人沿袭至今的民俗文化。据资料显示,燎疳也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春节节庆习俗,深入民间,因而有民谚流传。

也有中卫人把“燎疳”写为“燎街”的。中卫人把“街”读为“gan”,“疳”“街”同音,混淆起来使用。在农村,燎疳是在村路或者村巷里的空旷地方进行,因而称为“燎街”似乎也无不妥,其实谬之。

燎疳是西北春节的一个结尾。过了正月二十三,一个年节算是彻底结束了。燎疳在各地叫法不同,但意思无多大差别。在西北,陕西部分地区叫“炼疳”,甘肃庆阳地区叫“散疳”,宁夏北部地区叫“燎臊疳”;中卫人燎疳,也说“燎水气”“燎水臊”“燎臊气”。中卫话里的“水气”就含有“不顺”“肮脏”“晦气”等意思。若对字意加以考究,“水臊”真还能找到说法。如“水疱”“湿疹”及小孩皮肤溃烂流黄水等等,这样联系,中卫话的“水臊”就容易明白了。

“疳”,即疳疾,是一种多发于小儿的疾病。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便把此病神话了,以为有“疳魔”作祟,就有“疳娃娃”之说。疳娃娃类似瘟神一样,娃娃得疳疾都是由“疳娃娃”所掌控。人们便用纸剪一连串的娃娃,谓之“疳娃娃”,象征病魔,将其燃烧,视为“送疳”,从而达到祛除疳疾或者防止娃娃患疳疾的目的。由此“疳娃娃”就泛化为瘟神,主掌一切瘟疫。在西北方言中,臊即臊头,指黄癣病。久而久之,“燎疳”就演变为一种节日习俗。(www.xing528.com)

燎疳习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记载,西北各地地方志有记载。清光绪《灵州志》载:二十三夕,家户堆蒺藜于门外,以火焚之,撒以盐,老幼越跳,名曰“燎疳”;继而扬其灰,名曰“六谷花”,以占丰年……

在中卫地区,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到处火光闪闪,热闹非凡。鞭炮声噼噼啪啪响起,大人娃娃叫喊声嬉闹声不断。在一堆一堆燃烧的火前,大人娃娃喊着叫着兴奋地从火堆上跳过,有人还嘴里说着:“把身上的臊气、水气燎给切,燎过一年就平安了。”也有大人腋下挟了娃娃从火堆上跳过。娃娃太小,跳不过火堆,大人就挟了娃娃跳。火里有颗粒盐噼里啪啦爆响,炸出一个个火花,闪一下,随即熄灭。燎疳的柴火里掺了麸子大盐、五谷粮食,劈劈啪啪一阵响,等身强力壮身手敏捷的年轻人燎过,火头弱了,走路抬不起腿的老爷爷老奶奶才由儿孙扶着从火堆旁跨过,也算燎过疳了。火熄后,灰烬里的火籽还亮着,就由壮汉拿锹铲了火灰奋力扬向天空。天空中火星飞舞,那些燃烧过的麦草灰结成一团,在空中炫耀一下,又缓缓落了下来。此时,扬灰人一锹一锹边扬着灰,嘴里边说着:“今年的麦子好么?”站着的人就要应:“好!”“今年的稻子好么?”“今年的西瓜大么?”“今年的苹果收成了么?”一路问来,一路应来,直到灰烬扬尽,燎疳方才作罢。

还有人特信燎疳烧过的灰烬,说从扬起的灰烬上能看出这一年粮食的收成。所以还有出不了门的老年人,问燎过疳回来的儿孙:“从燎疳的火籽上看,今年的庄稼咋样?”儿孙就说从火籽上看麦子如何、稻子如何。老人靠墙趄着,“哦”一声,表示知道了。真是说不尽的燎疳,“燎”的不但是“疳”,还有农人心里企盼的庄稼。

二十三一过,一个年彻底过完了,中卫的大地上,春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