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密大清皇陵之裕陵开放战,世界级地下宫殿公开展示!

解密大清皇陵之裕陵开放战,世界级地下宫殿公开展示!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尽快地让这座世界级的精美地下宫殿和神秘地下王国公之于世,早日开放裕陵和裕陵地宫,让广大中外游人看到它的风采,仅二十多人的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全体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入了开放前的激战中。清皇室重殓尸骨时所用的龙袍等物,地宫中均未见到。最好应该上报,申请将断裂石门用现代新型黏合剂修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更大损坏。

解密大清皇陵之裕陵开放战,世界级地下宫殿公开展示!

为了尽快地让这座世界级的精美地下宫殿和神秘地下王国公之于世,早日开放裕陵和裕陵地宫,让广大中外游人看到它的风采,仅二十多人的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全体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入了开放前的激战中。因此,根据职责和分工,人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修复棺椁。裕陵地宫中残破的棺椁摆放散乱,棺床上棺床下都有。根据其散乱的样子,可以很明显地判断,裕陵地宫在经过溥仪派人重殓之后,又有人再次进入地宫,对地宫进行了又一次扫仓式偷盗。这种判断的根据有两个:

一是《东陵于役日记》记载:乾隆帝、后遗体重殓前后,都仔细打扫过棺床及地面,清理、修复棺椁,并重新摆放好。重殓尸骨时,用龙袍包裹尸骨,盖上棺盖。棺椁、尸骨清理完毕封闭地宫时,填砌隧道就用了八千斤石灰。郝省吾视察裕陵地宫重殓帝后遗骨后,在笔记中写道:“除高宗覆以龙袍,尚具衣冠外,其余后妃,均以黄被束裹而已。”而实际看到的只是填砌了哑巴院影壁墙下的坑,隧道并未填砌,因此,致使文物工作者当初只想试探性地挖掘变成实质性发掘。

文物工作者进入地宫后发现,地宫内棺椁摆放很凌乱。地宫内有四口较为完整的内棺,正面棺床上有两口,棺床之下有两口,其中一个戳立着,另外一个则顶在石门上,这四口内棺均没有盖棺盖。清皇室重殓尸骨时所用的龙袍等物,地宫中均未见到。这些都与溥仪派来的善后人员所写的日记记载不符合,因此可以判断,后来又再次有人进入过裕陵地宫。

二是徐广源先生做社会调查时,曾经听说在新中国成立前不久的某年,从北京来人进入裕陵地宫,并从石门的上槛上取走一把宝剑,据说是古代的“镆铘剑”。

修复地宫棺椁时,由于木工师傅对清朝帝、后、妃的棺椁规制不了解,地宫内六具棺椁的外椁又都被破坏殆尽,因此,在修复帝、后、妃棺椁时,乾隆帝的内棺使用了皇贵妃级别的外椁,皇贵妃级别的内棺却使用了皇帝或者皇后级别的外椁。

清朝帝后的棺木一般为两层,里面那层称为“内棺”,外面那层称为“外椁”,均用楠木制成。其平头齐尾,两侧板直,椁盖向上斜坡,前端有一葫芦木板,故又常称为“葫芦材”。棺木成形后,内棺周身涂以朱漆,雕有填金的藏文经咒和底饰纹样,外椁则漆饰四十九道,工序各有不同名目。每漆一道,同时另在一块木板上也漆一道,作为记录。待四十九道漆上完时,就根据该木板断面漆的层数、厚度来检验质量。漆饰完毕,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皇贵妃至嫔的棺木称“金棺”,漆饰的次数按等级递减;贵人以下的棺木称为“彩棺”,只涂朱漆。

裕陵地宫的帝后棺椁,虽然油饰了数十遍的漆,但未能禁受住一百多年地宫积水浸泡的腐蚀,许多棺椁都已经糟朽了,虽然经过木工师傅耐心细致的拼接,但也只是装成了三具外椁,里面套有内棺。另一个内棺外面未能套上外椁,陈放在西侧的垂手宝床上。

棺椁修复完后,因为棺椁内只是一些遗骨,也没有其他的遗物,所以也就没有移动和清理,始终放在原来各自的内棺中。所以直到现在,乾隆帝和他的后妃们的遗骨依然躺在裕陵地宫的棺椁中,没有丝毫移动。不过可惜的是,工作人员当时没有清理乾隆帝的内棺,查看有无遗存文物;也没有核对他的牙齿是否是三十六颗;更没有拍下当时地宫清理前后的相关照片。

由于当时要在地宫办一个出土文物展览,清东陵文物保管所领导决定将乾隆帝的棺椁依旧摆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而位于乾隆帝棺椁之右一(西一)的孝仪纯皇后棺椁则被移到了棺床最西端的哲悯皇贵妃的棺椁位置上,棺椁上放有一块写有“哲悯皇贵妃”的立牌;位于乾隆帝棺椁之左一(东一)的占据孝贤纯皇后棺椁位置的棺椁,则被移到了最东端的慧贤皇贵妃的棺椁位置上,棺椁之上放有一块写有“慧贤皇贵妃”的立牌。也就是说,标注是“哲悯皇贵妃”的棺椁内,实际上装殓着孝仪纯皇后的遗骨;那具标注是“慧贤皇贵妃”的棺椁,内棺里面是空的。于是,乾隆帝棺椁之左一(东一)的孝贤纯皇后棺椁位置和乾隆帝之右一(西一)的孝仪纯皇后棺椁位置都被空了出来。这两个被空出来的位置,分别摆放上了一个地宫出土文物展览橱玻璃柜。后来,展览撤了之后,又恢复了棺椁的本来位置。

裕陵地宫棺椁

裕陵地宫开放时椁摆放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那具标注是“哲悯皇贵妃”的棺椁内,实际上装殓着孝仪纯皇后的遗骨;那具标注是“慧贤皇贵妃”的棺椁,与标注是“淑嘉皇贵妃”的棺椁一样,内棺里面都是空的。

(二)黏结石门。孙殿英盗裕陵地宫时,因第四道石门后面顶着一口巨大的沉重的棺椁而无法打开,气急败坏的匪徒用炸药炸坏石门才得以进入。溥仪派人重殓尸骨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将炸坏的东扇石门平面放倒。东扇石门只有上门轴有残坏,其他部位均完好。西扇石门则被炸成多块,瓦工赵福禄师傅经过仔细拼接,用水泥黏接上,并把残缺的部分——菩萨双脚下的海水江崖也填补上了。因为石门已坏,只能摆放在金券两侧的棺床上,并用斜坡木架将石门架起,以便游人观赏。淑嘉皇贵妃的金棺本来应该南北方向放置在西侧垂手棺床上,但因西侧垂手棺床上摆放了黏好的石门,所以淑嘉皇贵妃的内棺只能改为东西方向摆放。当年盗陵匪徒在炸第四道石门时,不仅炸坏了石门,也将第四道石门的下门槛的西半部分炸坏了,门槛附近的地面铺石也炸坏了。这次维修地宫时,用水泥修补好了石门槛。(www.xing528.com)

裕陵地宫第四道石门西扇石门上的普贤菩萨

后来,由于石门受力不均,水泥粘的石门再次断裂。最好应该上报,申请将断裂石门用现代新型黏合剂修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更大损坏。

(三)地宫排水。由于地宫下面没有设龙须沟,所以每到雨季的时候,地宫里有很多的积水,只有到秋冬季节的时候,积水才会慢慢地渗走。这不但对地宫的棺椁以及地宫的安全和防护不利,同样也不便于地宫的开放。经过多次商量,最后决定在地宫内打一眼竖向的积水井,并且挖一条通向地宫各券的暗沟,以使地宫所有渗水流到积水井里,再用潜水泵统一排出地宫。

积水井的位置选定在砖隧道斜坡地面靠西墙的最下头,与闪当券石地面相接。井深四米左右,然后在地宫地面铺石下的夯土层下向北的方向,挖了一条平向的暗沟,使之一直通到金券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把夯土层打通一个孔,以便通过小孔把地面积水流到平向的沟中,再流进积水井里。清陵学者徐广源曾钻进积水井、平向地沟观看:平向地沟长约二十米,人在里面干活,只能猫着腰或蹲着,十分吃力。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方法,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四)安装照明。地宫进深五十四米,里面黑漆漆的,所以照明也就成为地宫需要添加的主要设施之一。

为了保障安全、保护文物,同时也不影响观赏地宫图案和经文,特请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遵化捣药口军用机场部队的解放军电工安装照明设备。电线被隐藏在石缝里,外面抹上灰,表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来。

清理后新设的清裕陵地宫排水系统平面示意图(绘图 徐广源)

裕陵方城隧道券及地宫入口

(五)设计地宫入口。本来地宫的真正入口在方城的隧道券,即当地人所说的古洞门内。哑巴院北墙的琉璃影壁以南部分的斜坡墓道上方没有券砖,在棺椁入葬前是露天的,上面建有称为“穿堂”的小房子,以避免雨水落入墓道里。棺椁入葬后,把地宫隧道券内和这段露天部分全部用砖砌实。哑巴院部分的地面上建成神路。

这次清理,把露天部分的墓道全部挖开了。清理好之后,在这部分的上面用预制的巨大水泥板棚架起来,在上面恢复好神路和地面墁砖。方城古洞门内部分地面用条石铺墁,与古洞门其他部分地面保持一致。为了既能进入地宫,又能进入哑巴院,在地宫入口的两旁各留出了一米多宽的人行道,从此道可以进入哑巴院。入口处修筑了台阶,并且在入口处的东、西、北三面安设了铁栏杆。在方城的隧道券北口恢复了原来的隔扇门和月牙窗。

(六)准备文字材料。地宫开放要有三级文字说明,即整个陵寝的说明、地宫的说明和单体建筑的说明。对于地宫来说,每座券堂都要有说明。宁所长决定在清理地宫的同时,积极做文字方面的准备,派专门负责陵寝研究的徐广源和高福柱两位同志到北京故宫等单位寻找有关裕陵的史料。当时出门很麻烦,与现在大不一样。一是交通不方便,需要到十里外的马兰峪去乘车,全天只有一趟车;二是在外面吃饭要用全国通用粮票或北京当地粮票。这两种粮票都很难找到。他们二人勉强凑了半个月的粮票,带着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介绍信,于1977年9月踏上了去北京的路。在北京故宫,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全力的帮助。现在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当时还是故宫的一个部门,称“明清档案部”。他们两人以故宫为主,又到当时还叫“北京图书馆”的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佛教协会等单位查找史料,工作十分紧张、辛苦。他们当时住在北京和平里大街,距离设在故宫西华门内的明清档案部比较远。为了能多抄点东西,他们每天要提前坐车,必须赶在档案部上班前就到那里。为了抓紧时间,也是为了节约经费,他们早晚大部分吃的是面包馒头。在周末和节假日,他们俩从不逛公园,也不去商场,仍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是靠这样的工作方式,历经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像大海捞针一样,从浩如烟海的档案、历史文献中抄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档案材料,基本获得了裕陵开放所需要的史料内容。他们于当年12月回到了清东陵。回来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编写文字说明,制作、书写说明牌的工作中去。

裕陵外景(老照片

(七)维修陵寝。除了清理地宫和文字档案的准备,要开放地宫,必须同时开放裕陵地面建筑。在开放前,裕陵地面的几十座建筑十分残破,屋顶渗漏,瓦件不全,石活走闪残缺,门窗隔扇全无,地面垃圾、瓦砾成堆,蒿草遍地,一片荒败凄凉的景象。维修清理任务十分繁重。而维修经费和木材又奇缺。没钱就向上级要,向其他单位借;没木材就利用各种关系向友好单位找。裕陵三殿的门窗隔扇窗槛全部是六角菱花形式,这是皇家等级的最高形式,工艺十分复杂。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刚刚成立的古建队的木工们不用说打制,就连看都没有看过。于是他们就去故宫参观,拍了照片,又找来曾做过这种门窗的马兰峪镇老木工师傅田友,拜他为师,虚心请教。他们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裕陵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的三十六扇隔扇和二十四扇窗全部做完,并安装完毕。十九座大小建的揭瓦头停、更换椽飞、夹帮捉节、石活归安、油漆彩画全部由这支年轻的东陵古建队完成,没请一个外工。陵院内外的垃圾杂草完全由保管所的干部、职工利用班前班后的个人时间完成。那时早饭前早战,晚饭前晚战,晚饭后夜战成了定制,每人一副套袖、一把铁锨成了必备之物。到时间点了,不用等领导招呼就主动投入战斗。在最初的两年里,这些劳动完全是无偿的。后来每个夜战补给二角钱。在复建裕陵的东西值班房时,用的是下班后时间,小工完全是本所职工。在那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裕陵的开放,为了清东陵的发展,干部、职工劲儿往一处使,摽着膀子干,大家有使不完的劲儿,工作效率非常高。经过激战,开放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在1977年年底全部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