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妃地宫的清理,为世人更好地了解香妃即容妃找到了权威证据,也为史学界研究容妃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人们对容妃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定,但关于她仍然存有一些谜团至今尚未解开。
第一,哈达之谜。
历来,哈达是蒙古和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按照颜色可分为白色哈达、蓝色哈达和五彩哈达。有资料说,按藏地习俗,白色哈达分为三种:内库哈达、阿喜哈达和素喜哈达。内库哈达是出于皇家内库中的特定哈达,其质优、面宽而长,边沿织有吉祥图案,中为八瑞相图,上下为祥龙图案。蓝色哈达,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人们十分崇尚蓝色,因为蓝色是天空的色彩。五彩哈达,此哈达为高尚的礼物,每种颜色各有寓意,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绿色象征河水、红色象征空行护法、黄色象征大地,这五彩哈达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应用。在蒙、藏地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无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迎送宾客、朝觐佛像、音讯往来、求情办事以及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向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意思。
容妃墓出土的白色哈达的纹饰及奇特文字
在地宫出土的织物中发现了哈达的残片。其中一条黄地暗花八宝花绫哈达最为精致,在哈达两端还织有奇特的文字,称为“吉祥颂”。以往人们认为,墓中发现的哈达,证明了死者的民族是少数民族。
目前,笔者对这种说法产生了疑问:按照哈达的种类来说,容妃地宫发现的哈达属于五彩哈达,然而按照等级来说,容妃地宫发现的哈达则应该属于内库哈达。那么,容妃地宫哈达名称是否应该叫“内库五彩哈达”?就容妃地宫发现哈达来说,敬献给容妃哈达则应该是出于对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那么,是谁赠送容妃的哈达?是信仰藏传佛教的乾隆帝还是蒙古、西藏各部的酋长、活佛?可是在史书和档案中没有发现相关记载。目前,这一切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第二,文字之谜。
地宫出土的黄地暗花八宝花绫哈达残片上的花纹为折枝莲花,上面托一圆圈,圈中为八宝,八宝即佛前的轮、伞、螺、幢、花、瓶、鱼、结八种供品,藏文谓之“八吉祥像”。轮即法轮,是古印度传说中统治宇宙的转轮王手中的法宝,传说有此法宝,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征服一切敌人。大梵天和帝释天曾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金轮求法,故称“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寓意誓不转退,伞即宝伞,也称“宝盖”,是古印度帝王所用的伞,如佛、菩萨、帝王等居于最高地位者才有资格享用佛说。张弛自如,曲覆众生,寓意慈荫众生。螺即法螺,是海螺中的稀世珍品,据称闻其声者不堕地狱,不转生畜生和恶鬼道。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可以召唤天神,幢即尊胜幢,呈圆柱形。它不能像伞那样可以曲张。尊胜幢原本是古代印度的军旗,后被佛教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的象征。佛说遍覆三千,净一切药之可以庄严佛土,花即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和如莲花开放的圆通智慧。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象征清净无染,瓶即宝瓶,即聚宝瓶,象征财富源源不断。佛说福智圆满,具备无漏,象征甘露清凉。鱼即金鱼,象征自大与解脱,也象征慧眼。鱼行水中,畅通无阻。佛说坚固活泼,解除坏劫,寓意福德有余。结即盘长结,象征着代表有关宇宙的所有理论和哲学的《梵网经》。吉祥结原初的意义象征爱情和献身。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寓意吉祥如意。八宝由眼、耳、鼻、舌、身、意、心、藏所感悟显现,描绘成八种图案,作为佛教艺术的纹饰。至清乾隆年间又将它制成立体造型,常与寺庙中的供器一起陈设。八宝虽为佛前供品,因其寓意吉祥,所以在家具、器皿、服饰上也广为应用。哈达是宗教界向神敬奉的供品,它的意思是“是神的光辉,萦绕的祥云,是神的化身。它表示与神同在,幸福无边,吉祥如意”。而此哈达残片,花纹均向上,排列为轮、螺、幢、结、花、瓶、鱼、伞。织物至二米处,花纹方向倒转,花纹间距较大,其中尤以“瓶”为别致,很像少数民族的执壶。整个织物经纬都松,显得单薄。机头织有回纹花边,通幅织有奇特文字,可以说明专为少数民族所织。
容妃地宫出土文物:暗花八宝花绫哈达残片上的图案
历来古墓葬中出土的文字对考证墓葬历史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料,而容妃墓中所出的花绫哈达上的文字,是什么文字?是什么内容?就这个问题,笔者曾请教许多专家、学者,他们也不认识。所以这是什么文字,至今尚未破解,此为一谜。
第三,有椁无棺之谜。
容妃地宫哈达上的文字
清理地宫时,容妃的棺床上只是一具空外椁,没有内棺。寻遍地宫内的每一角落也没有发现内棺,甚至是内棺残片。难道是盗墓贼把内棺盗走了?通过分析,这种可能性几乎是零。无论是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清朝帝、后、妃嫔、皇子等人的棺椁都是有棺有椁的,并且棺和椁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意在以椁保护棺,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尸体。从国内外发掘的帝王陵墓来看,棺椁的用料是不相同的,而层数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埃及图坦卡芒法老陵墓的发掘中发现有石制的椁,椁里面还有两层黄金制成的棺。而在中国明朝时期帝后的梓宫,大多数是采用一棺一椁的形式。这在明朝十三陵的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墓葬中可以证实。清朝棺木皆一椁一棺,这在已清理的清朝五座帝、后、妃地宫得到了完全的证实。
容妃的棺木没有内棺只有外椁,是当时根本未用,还是被盗墓贼毁掉了?或者这些与容妃的民族宗教信仰有关?
2003年5月19日《人民政协报》上有一位署名“文刀”的人,他在《香妃与香妃墓》一文中写道:
……容妃的殓尸木匣(我们暂时称为“木匣”,因为木匣无底,有底则为棺,穆斯林去世后可用木匣,因为没底,就不失为土葬——入土为安)。木匣头上有用阿文写的“清真言”,据说墓道也有阿文《古兰经》篇章。可惜经过风化、剥蚀,这些文字现在已无法看出了。这样,从容妃的头骨、发辫可以鉴别出她是维吾尔族人,从殓尸木匣(不是有底的棺)及其《古兰经》文,可以断定她是穆斯林,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说:容妃就是香妃,香妃的金身墓葬在东陵。
据笔者所知,容妃的棺木是一具标准的清式葫芦材。其椁(被盗的洞口早在地宫开放之前就已修补好,现在仍能隐约看到修补过的痕迹)现在依然安放在地宫的棺床上。(www.xing528.com)
据清宫档案知道:乾隆帝一向尊重容妃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容妃入宫后,允许她穿本民族的服装,还专门给她配备了回回厨师。在赏赐妃嫔食物时,乾隆帝也总是照顾容妃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从不赏给她伊斯兰教规定禁用的食品。所以由此可以推想,在容妃的饰终典礼上,乾隆帝也一定会尽量尊重其民族传统丧法和宗教信仰。
徐广源在《清皇陵地宫亲探记》中认为:乾隆帝在处理香妃的遗体时,很可能采取了一种折中方法,表面上仍按照大清皇家的丧葬制度办理,但在具体问题处理上,不用内棺而只用外椁。这样既维护了皇家的尊严,又尊重了香妃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谓两全其美。
真实情况如何,还有待清史档案的发现。
第四,出生地之谜
关于容妃的出生地也是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
1.档案记载其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叶尔羌。
据记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叶尔羌,但没有进一步写容妃是否在那里出生,因此不能肯定但也不能否定容妃是否在那里出生。
2.萧雄所写《西疆杂述诗》中称“香娘娘”为新疆的喀什噶尔人。
说容妃是新疆的喀什噶尔人,有些是道听途说之感,不可相信。因为萧雄是清军的幕僚,只是听别人这么说起,就把这种说法记录了下来,并没有经过他本人调查和其他人的考证。
3.新疆伊犁。
据记载,容妃的父辈额色音等和卓是1713年被押往伊犁的,而容妃生于1734年。因此,伊犁有可能是容妃的出生地。
4.新疆乌什。
对于容妃出生地是新疆乌什的这种说法,笔者认为还是有可能的。前文提到毛拉木沙·塞拉米在《伊米德史》中记载,南疆少女被送给皇帝后,因想念家乡及素有“金花银叶铁干干”之称的沙枣树而哭泣,于是皇帝下令将沙枣树移植京城。这个故事与乾隆三十年(1765)朝廷科派沙枣树徭役事件情节是基本吻合的。在历史上,还因为那一次唯一的科派沙枣树事件而引发了有名的新疆乌什人民抗清起义。
事件的背景是这样的:乌什起义是由于该城阿奇木伯克阿卜都拉及清派驻大臣素诚残暴压迫维吾尔群众引起的。阿卜都拉是哈密郡王玉素布弟,从清军平霍集占有功,受命为三品官职的南疆六大伯克之一的乌什阿奇木伯克。据《清史稿》记载,阿卜都拉性情残暴,对乌什人民经常鞭责凌辱,并且多方勒索财物。他还从哈密带来部分随从作为心腹,这些随从假借其势作威作福。清政府派驻乌什的办事大臣、副都统素诚,非但不能约束阿卜都拉及其随从的暴行,还与其他办事人员任意奸淫妇女、科派群众。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十四日,接受押送沙枣树任务的小伯克赖和木图拉因不知道发往地点,向阿卜都拉请示反遭毒打,并且素诚和阿卜都拉又派素诚之子看押赖和木图拉带人发送沙枣树及官吏行李。虽然赖和木图拉也为小伯克,但他不仅自己受素诚父子欺辱,就是他的妻子也曾受到奸污,于是当晚,他就带领发送沙枣树的二百四十名民夫向驻守乌什的清军发起进攻,占领仓库,烧毁衙署,迫使素诚父子自杀,擒获阿卜都拉。清政府驻阿克苏副都统卞塔海、喀什参赞大臣纳世通等闻讯纷纷率兵前来镇压。起义队伍恃险据守,与清军对峙达半年之久,于八月二十五日被清军击败。乌什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在新疆南部的统治,迫使清政府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以缓和矛盾。
乌什起义的导火索是科派沙枣树。这种沙枣树在新疆很是普遍,沙枣也算不上是乌什的特产,于是这里就有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要科派沙枣树而不是沙枣?为什么把这项政治任务交给乌什?既然是科派就应常年如此,为什么唯独沙枣树科派只有一次?当乾隆帝知道征发二百四十人送沙枣树时,为什么责怪当地官员使用民夫过多呢?但如果说在乌什科派沙枣树是因为那里是容妃的家乡,依旧有无法解释的地方,即为什么当乾隆帝知道乌什发生抗清事件时,乾隆帝还下令大肆屠杀乌什的百姓呢?难道他就没有考虑到这对容妃会是多么大的打击吗?由于无法合理解释上述的疑问,因此,容妃的出生地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