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之容妃地宫的惊喜发现

大清皇陵之容妃地宫的惊喜发现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容妃地宫尽管已被盗掘,但经过认真清理,仍找到了一些遗存的随葬品。在容妃墓地宫中发现石券四壁及石门上凝结有一寸多厚的白色雪状风化物,地宫中有渗入的积水,棺床上下是白灰浆。又因地宫中温度及湿度,物质间发生可逆反应而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积。地宫里出土了猫眼石,证实死者生前的地位起码是“妃”等级。

大清皇陵之容妃地宫的惊喜发现

简单地说,文物就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容妃地宫尽管已被盗掘,但经过认真清理,仍找到了一些遗存的随葬品。这些遗存文物对于考证容妃的卒年、族别、宗教信仰以及她在宫中的地位等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随葬品有:猫眼石、小钻石、各色宝石珍珠金耳环、琉璃珠、石雕佩饰、掐丝金饰、镀金铜纽扣以及部分衣物残片、吉祥帽和荷包;头颅骨一个、一些肢骨和花白发辫一条等。下面把其中有重要价值的主要文物介绍一下。

头颅骨:头颅骨基本完整,鼻骨、颧骨及下颌稍有缺损,头颅骨表面呈深褐色,这可能与长期浸泡在地宫的积水中有关。骨缝大部愈合,眉弓乳突均不显著。

容妃的荷包、发辫

发辫:容妃的发辫长八十五厘米,细黄的头发中杂有花白的头发,发辫根部还扎有头绳。

衣物残片:在容妃地宫中发现了大量的丝织衣物残片,主要有:绣花龙袍缂丝[3]龙袍、贴绣龙袍、锦褥、绫袍、绫裙、哈达[4]、三梭罗、花罗、黑纱及堆绫荷包、青缎吉祥帽等。

下面,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些地宫清理出的丝织品残片。

宝蓝地妆花织成袍(残片)。此袍料残片幅宽为七十二厘米,机边零点五厘米。花纹有暗花、妆花两部分。暗花部分长六十四厘米的团龙与如意云纹相间。团龙为独龙戏珠,直径为六厘米。妆花部分长二十二厘米,为双龙戏珠,金龙、彩云海水江崖。另有一百三十厘米长的龙袍披肩,暗花、妆花同时织造龙戏珠、彩云等花纹部分。这件织成衣料所用捻金线极细,所织花纹、色彩都很精美。在机头上织有“江宁织造臣成善”等字。

驼色地五彩加金寸蟒祥云妆花缎(残片)。这件织物残片幅宽七十六厘米,机边零点五厘米。花纹为团龙祥云相间,均为五彩加金,花纹长十九厘米,宽九点五厘米,团龙直径为四点五厘米。此件织工、设色、花纹也很精致。机头织有“江宁织造臣成善”及“机匠王奇”等文字。

杏黄地暗花团龙杂宝缎(残片)。幅宽七十厘米,机边零点五厘米,花纹为团龙间杂宝。团龙直径为九厘米,内有升降二龙戏珠。杂宝有:金锭、珊瑚、方胜、犀角、海螺、如意。花纹排列分为四行,团龙间如意一行、金锭间珊瑚一行、团龙间方胜一行、犀角间海螺一行,花纹间距为五十厘米,宽为十八厘米。机头上织有“苏州织造臣四德”等文字。

容妃地宫出土的杏黄暗花团龙杂宝缎残片上织有“江宁织造臣成善”字样

八达织金锦褥(残片)。锦褥为三幅合成,没有机边,宽达一百一十七厘米,素绸里。锦为宋式锦纹样,为捻金织成团花、如意、蔓草彩格,底色分辨不清。花纹间距为十七点五厘米宽、二十厘米长。

容妃地宫出土文物:杏黄暗花团龙杂宝缎(残片)局部放大

容妃地宫出土的吉祥帽

青缎衬帽。也叫“吉祥帽”,是女朝冠内的衬帽,前面的佩饰大部分已无存,仅剩嵌有红宝石的银蝙蝠饰件,帽边钉有用青罗编结的小辫。

其他的织物还有很多,如绣花龙袍、钉绣龙袍等。

容妃地宫中出土的所有实物虽然都是一些零星残碎遗物,并非奇珍异宝,然而对考证“香妃”具有重要价值,也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下面,我们对地宫出土的相关遗物进行简单的分析考证。

容妃棺椁上的阿拉伯文字

一是棺木。

外椁的正面有金漆书写的文字,经有关专家鉴定,是阿拉伯文字,其内容为伊斯兰教古兰经》的开头“以真主的名义……”。清朝的丧仪制度是,在死者的内棺上阴刻藏文经咒,用以超度亡魂。墓主人在死后能把《古兰经》中“以真主的名义……”等内容文字带进自己墓地,并写在棺木上,这是墓主人信奉伊斯兰教的最有力的证据,同时也表明乾隆帝尊重死者的宗教信仰,照顾死者所在部族的宗教信仰,是一种显示“皇恩浩荡,安抚(泽被)众生”的有效策略。(www.xing528.com)

二是头骨

墓中头骨的发现,不仅证明这座墓穴不是衣冠冢,而且从骨缝的密合程度及其牙齿磨损的情况分析,墓主人的年龄大约为五十多岁。北京有关专家对容妃墓中的头骨分析考证得知,墓主人是一位老年的少数民族女性,但遗骨未发现有“异香”产生。

清宫档案《清宫杂件》记载:“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日,大学士和珅传旨:‘容妃遗下衣服首饰等物,俱著分送内庭等位,并赏公主、大格格及丹禅、本宫首领太监、女子等,钦此。’”《大清会典》《会典事例》记载:“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薨。当年奉移容妃金棺于纯惠皇贵妃园寝安葬,设神位于舒妃之次。”由东陵陵寝官员撰写的《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中记载:“容妃,四月十九日薨,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奉安[5]。”通过对头骨的鉴定,表明死者的年龄与文献档案中记载的容妃终年是一致的。

对于遗骨骨质的研究。在容妃墓地宫中发现石券四壁及石门上凝结有一寸多厚的白色雪状风化物,地宫中有渗入的积水,棺床上下是白灰浆。这些白灰浆是哪来的?通过实地考察知道,这主要是由于地宫基础外围填厢灰土、宝顶以及砌料所用大量白灰的缘故。白灰也叫“石灰”,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酸性雨水,会生成能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并含有大量钙离子水,日久天长,这些物质渗入到地宫里。又因地宫中温度及湿度,物质间发生可逆反应而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积。

另外,陵寝建于山区,雷电较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在雷电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酸雨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

盗墓贼在盗墓时点燃了大量木屑、松枝、松塔等物照明,这些物质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气体。而地宫中的这些气体与水反应又生成碳酸、硫酸等酸性液体。这些遗骨常年浸泡在混有各种酸性溶液的地宫积水中,又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和物理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把骨质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改变了,这一点从头骨呈暗褐色,其余遗骨已有被严重腐蚀的情况中可证明。当然,这也就很难从其头骨中鉴定出有无“异香”产生了。

三是墓中的猫眼石。

猫眼石,也叫“猫儿眼”“猫睛”“猫精”,是珠宝中稀有而名贵的品种。因为猫眼石十分名贵,所以不能随便使用。《钦定大清会典》有对清朝后妃衣饰的记载,规定只有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的朝冠上才可佩戴猫眼石。地宫里出土了猫眼石,证实死者生前的地位起码是“妃”等级。出土的朝服和猫眼石,不仅说明死者是以妃礼入葬的,而且和赏赐衣物及入葬年代的史料记载完全相符。这些与容妃的身份也恰好符合。

容妃地宫出土的猫眼石

《钦定大清会典》包袱

四是墓中的丝织物。

地宫出土的织物的机头上织有“江宁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字样。通过查阅清宫档案得知,成善、四德都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织造官,这说明死者的卒年不能早于这个日期。而容妃正是这时期在江南订制了一批衣物,又恰是在这一年死的,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是相符的。

江宁织造衙署图

清乾隆朝江宁织造的香黄地五彩云金龙纹妆花

五是发辫。

花白的发辫表明死者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这与档案中记载容妃卒年是五十五岁的年龄正好吻合。

以上这些出土的实物,充分证明了容妃的民族是维吾尔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死时地位是妃等级,年龄是五十多岁,是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入葬的。

通过以上对地宫出土文物进行简要的分析考证,容妃的出生地、民族、宗教信仰等得到进一步确认,进一步证实了容妃确实葬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容妃墓地宫清理出的遗物也客观证明了这些史书记载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