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宫档案记载,容妃来到北京的时间是在乾隆帝平定回部叛乱之后。
回部,在清朝又称“回疆”“新疆”,指的是唐朝以来天山以南“回人”(也包含维吾尔族)居住的地区。《西域图志》对当时西域的地理范围做了说明:“其地在肃州嘉峪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至喀尔喀(蒙古),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番藏(青海、西藏),轮广二万余里。”即指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所谓“新疆”,就是指清朝皇帝改革回部土司制度以后,设立新的行政机关的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在雍正、乾隆朝时期,清朝政府开始委派有任期的官员管理这些地区,废除世袭的土司,实行“改土归流”。
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自此,新疆作为一个固定地名沿用至今。
“回部叛乱”则是指乾隆年间的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这场叛乱是新疆地区两个伊斯兰教领袖发动的叛国叛民的暴动。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1759年),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1759年),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和卓”是伊斯兰教对有威望人物的尊称。
清人绘《西域总图》
乾隆朝《钦定西域同文志》
在清朝,人们对回族和维吾尔族分不清,因为这两个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往往认为维吾尔族也是回族。因此,将传说中的“香妃”和乾隆帝的容妃说成回族或者维吾尔族,都是可以的。因为那时候的回族与维吾尔族在生活方式和信仰上是一样的,但现在的研究者都习惯称容妃为维吾尔族,因为容妃的家族在当时是部落首领,是维吾尔族贵族。
康熙十九年(1680),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统治新疆回部后,对其首领实行人质制。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拘禁了当时的回部教主玛罕木特及其长子波罗尼都(大和卓)、次子霍集占(小和卓),令其率领回人在伊犁垦地输赋,还一度将波罗尼都、霍集占囚于地牢中,以防止其逃走。
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准噶尔汗达瓦齐叛乱后,大、小和卓率领自己属人三十余人向清军投诚。乾隆帝遂决定把原来被羁押在伊犁的大和卓波罗尼都派回南疆叶尔羌(今莎车),“使统其旧部”,留小和卓在伊犁,“掌回部”,利用其家族的传统影响去招抚维吾尔人,以实现对南疆的和平统一。然而事与愿违,乾隆二十二年(1757),小和卓霍集占参与了卫拉特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叛乱,兵败逃到叶尔羌,煽动大和卓及部分和卓、伯克[5]叛乱,并杀害了清廷遣往招抚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立为巴图尔汗,不再听命于中央政府——清廷的政令,实际成为称霸地方的宗教割据势力。作为当时中央政府首脑的乾隆皇帝,自然不愿意看到当地人民生活不安定、领土被分割。
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清政府派兵平定蒙古准噶尔厄鲁特(清朝时称卫拉特)之乱后,乾隆帝于正月二十六日下谕,向各回城宣谕“回酋霍集占罪状”,并讲述了此次出兵征讨平定的四点原因及作战指导方针:
古稀天子之宝及宝文
一、君臣之分。大小和卓之所以能够出牢并成为“回人头目”,完全是“我大清皇帝”的赐予,此二人应属于大清的属臣,回疆归隶于大清版图。
二、用兵理由。大小和卓不该忘掉大清的恩赐,杀害阿敏道,如不将其擒拿,则回部终不得安生。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序
三、只拿逆酋。只针对小和卓霍集占,因其兄曾说:我家三世为准夷拘禁,今蒙天朝释归,此恩不可忘,其大和卓属“被迫从行”,只要将霍集占捕捉献送,可以“安居如旧”。
四、拒抚者杀之。对那些执迷不悟、顽抗不降者,格杀不论,“既不分善恶,悉行剿除”。
这充分说明了乾隆帝平定叛乱,统一中国回疆的决心。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乌什酋长献城降》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黑水解围》(www.xing528.com)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呼尔满大捷》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霍斯库鲁克之战》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阿尔楚尔之战》
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月,清政府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兵万余自吐鲁番进发。五月,围叛军据点库车。大、小和卓率万余鸟枪兵自叶尔羌经阿克苏赴援,被清军击败,伤亡四千余人,旋率残部入库车固守。雅尔哈善未乘胜进击,而坐守军营终日博弈,疏于戒备,致使大、小和卓乘夜率四百骑逃遁,分别回喀什噶尔、叶尔羌。雅尔哈善以贻误军机罪被处死。十月,定边将军兆惠率步骑四千至叶尔羌,三战三胜,然以兵少不能取城,即于城东隔河结“黑水营”自固待援。叛军万余人包围黑水营,用炮轰、水淹、偷袭等方式频繁攻击。清军坚守三个月,伤亡甚众。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拔达山汗纳款》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
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清政府派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率兵三千自乌鲁木齐驰援。至呼尔满(今莎车东北),与叛军骑兵五千激战四五昼夜,获胜,渡叶尔羌河,与参赞舒赫德、都统阿里衮部会师。兆惠闻援军至,督兵突围。清军会师振旅,还阿克苏。六月,兆惠和富德各率兵一万五千人分别攻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大、小和卓弃城南逃,越葱岭西遁。清军追击,获叛军降卒一万二千余人。八月,大和卓巴达克山部部长素勒沙坦遵照清军的通缉令,将大和卓生擒,杀死小和卓。至此,持续两年多的大小和卓叛乱结束了,回疆统一于清朝。
在这次平定叛乱过程中,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上层人士和广大人民,都站在清朝中央政府一边,赞同并支持清廷对叛乱的平定,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乾隆二十三年(1758),和卓图尔都见兆惠的军队被叛军围困,采取围魏救赵的方式,带领自己的家族率领布鲁特兵,攻击叛军的大本营喀什噶尔,不但使叛军大小和卓腹背受敌,而且还有力地歼灭了叛军的生力军,收取叛军帐房六十余架,将看守人众剿杀过半,其他人惨败逃窜。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凯宴将士》
兆惠像
兆惠墓碑
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在新疆各地建立了国家正式行政管理机构,行使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国家主权。在行政上,实行军事管制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又有不同的调整。在喀什噶尔等回民聚集的地区,沿用当地原有的伯克管理制度,一个地区总管各种事务的长官是阿奇木伯克,其次是伊沙噶伯克等。同时中央政府减轻了原来准噶尔和大、小和卓时期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沉重赋税;限制了宗教对政治的干预;废除了伯克的世袭制及伯克制度遗留下的各种弊端;对伯克们所享有的各种特殊待遇和薪俸做了一定的限制;严格禁止伯克对民众的无度欺诈等;向各地加派行政长官,从而使天山南北广大城乡都有了严密的组织,使中央政府的政令得以顺利推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乾隆帝下旨说:“除兆惠所奏现在送京之图尔都和卓外,仍将伊等家口送京。其玛木特之子巴巴和卓,兆惠等回京时亦即同来。”清宫档案明确记载,图尔都是容妃的亲哥哥,容妃是作为有功之人的家属进京的。她的家族曾帮助朝廷平息叛乱,所以特别恩待他们及家属,召他们来京师做官,同时赏给房屋和很多生活物品等。这些人中还包括容妃的姐姐和妹妹。为报答君恩,这些进京居住的新疆贵族最后决定将自己最亲爱的人——容妃送入皇宫,服侍皇帝。
容妃进入皇宫的时间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十五日至二月初三日之间。当时在皇宫的封号是“和贵人”。这段时间,乾隆帝单独赏给图尔都一所大院子和五百两白银,并特批给予他高出俸禄两倍多的生活津贴费。
紫禁城全景
由此可见,清朝政府在统治管理新疆时,不仅注重政策,还通过“和亲”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手段团结回部贵族等上层人士。就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容妃走进了北京的紫禁城,也因此成为清朝有史以来唯一的维吾尔族妃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容妃进入皇宫是自愿被家人或者家族送进皇宫,而不是传说中的通过选秀女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