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赫兹参量源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Yarborough等[40]就利用调Q红宝石激光器泵浦LiNbO3晶体,利用晶体抛光的平行表面实现光学参量效应的放大和相位匹配条件的选择,实现了50~238μm的太赫兹波辐射。1975年,斯坦福大学的Piestrup等[42]使用腔镜来实现Stokes光谐振频率的选择,获得了150~700μm的可调谐太赫兹辐射源。其进展主要有三个方面:耦合技术的提高、新晶体在太赫兹波参量振荡器中的应用和腔型结构的优化设计。
太赫兹参量源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Yarborough等[40]就利用调Q红宝石激光器泵浦LiNbO3晶体,利用晶体抛光的平行表面实现光学参量效应的放大和相位匹配条件的选择,实现了50~238μm的太赫兹波辐射。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Johnson等[41]利用相似的装置实现了66~200μm的可调谐太赫兹辐射源,线宽小于0.5 cm-1,在200μm处的峰值功率达到3 W。1975年,斯坦福大学的Piestrup等[42]使用腔镜来实现Stokes光谐振频率的选择,获得了150~700μm的可调谐太赫兹辐射源。在之后的20年里,由于LiNbO3晶体在太赫兹波段的吸收系数较高,以前的工作都是采用切角法耦合输出生成的太赫兹波,绝大部分生成的太赫兹波能量被晶体所吸收,而铌酸锂较低的晶体损伤阈值使得其非线性效率较低,太赫兹波参量技术发展缓慢。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固态激光器的小型化、稳定化和非线性晶体生长技术的长足进步,学者们开始对太赫兹参量振荡器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其进展主要有三个方面:耦合技术的提高、新晶体在太赫兹波参量振荡器中的应用和腔型结构的优化设计。(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