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王廷相和王夫之。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对物质不灭问题的思考,而这样一个问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科学问题。如王廷相说:“气至而滋息,伸乎合一之妙也;气返而游散,归乎太虚之体也。是故气有聚散,无灭息。”如前指出,这样的问题既是哲学本原问题,也是宇宙起源问题。并且王廷相也像张载等人那样用具体的水的知识来加以说明:“譬冰之于海矣,寒而为冰,聚也;融澌而为水,散也。其聚其散,冰固有有无也,而海之水无损焉。”(《慎言·道体篇》)王廷相在生物知识方面尤有见解。他曾通过科学观察来判断史书中材料与观点的真伪,例如《诗·小雅·小宛》云:“螟蛉有子,裸蠃负之。”《诗笺》云:“土蜂负桑虫入木孔中,七日而化为其子。”王廷相感到有疑,于是进行观察:
田居时,年年取土蜂之窠验之,每作完一窠,先生一子在底,如蜂蜜一点,却将桑上青虫及草上花蜘蛛衔入窠内填满;数日后,其子即成形而生,即以次食前所蓄青虫、蜘蛛,食尽则成一蛹,数日即蜕而为蜂,啮孔而出。累年观之,无不皆然。……始知古人未尝观物,踵讹立论者多矣。无稽之言勿信,其此类乎!(《雅述》下篇)(www.xing528.com)
正是通过对土蜂育子的长期观察,王廷相证明了历史上有关土蜂育螟蛉之子的传说是错误的。这也是思想家参与科学观察与实验的一个著名例子。
王夫之有关气的思想的论述中同样包含有对物质不灭问题的思考。他说:“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并且在论证过程中,王夫之也使用了观察经验的材料,例如:“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有形者且然,况其缊不可象者乎!未尝有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明矣。故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生灭者,释氏之陋说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在这里,王夫之特别使用了汞的化学反应这一材料来论证物质不灭的思想。王夫之哲学中的科学内容还体现在他有关变化问题的思考上。如他提出“质日代而形如一”的观点,指出:“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则疑今兹之日月为邃古之日月,今兹之肌肉为初生之肌肉,恶足以语日新之化哉!”(《思问录·外篇》)这是说,人的生命始终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并且,宇宙天体如日月的生命同样也有变化的过程。在这里,我们既看到王夫之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包含着科学思想。王夫之又进一步将事物或生命的变化划分为五个阶段:“凡生而有者,有为胚胎,有为流荡,有为灌注,有为衰减,有为散灭。”(《周易外传》卷二《无妄》)这里的“胚胎”就是萌芽和开始,“流荡”与“灌注”应指生命的发展和成熟,而“衰减”与“散灭”则应指生命的衰弱和死亡。这些无疑都是符合科学观点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如果从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比徐光启晚约半个世纪的王夫之,当时显然并不处于中国社会思想或思潮的前沿,他是属于旧的时代的,而非属于新的时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