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理论既可以作为天文学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地理学的内容。如前所说,有关潮汐现象,汉唐时期的人们已经有所认识,特别是唐代窦叔蒙的《海涛志》,对潮汐的生成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至宋代,燕肃在对海潮规律进行长期观察以及吸取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历时十年,终于写出《海潮论》,为解释潮汐现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燕肃讲:
大率元气嘘翕,天随气而涨敛,溟渤往来,潮随天而进退者也。以日者,重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阴之精,水属阴类,故潮依之于月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虚于上下弦,息于脁朒。
这里可以看到,燕肃是用元气、阴阳这样一些理论来解释潮汐现象的。而燕肃显然已经认识到日月的吸引是形成海潮的原因,并且燕肃还指出一月之中朔望潮大,上下弦潮小,这些无疑都是科学正确的论断。同时,燕肃还“求之刻漏”,对潮汐变化进行了精确的推算。如燕肃记录到:“今起月朔夜半子时,潮平于地之子位四刻一十六分半,月离于日,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对月到之位,以日临之次,潮必应之。过月望复东行,潮附日而又西应之。至后朔子时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俱复会于子位。”正是通过这样的定量观测,燕肃才能给出每天海潮涨落的确切时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宋人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细化的思维方式。此外,燕肃还充分注意到地理地形对于潮汐的影响,并对钱塘江潮做出解释。唐代卢肇认为杭州湾的喇叭口形状是钱江潮的原因。燕肃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钱塘江潮的生成在于泥沙堆积、河床升高这个关键性的因素。至元代宣昭撰《浙江潮候图说》,又结合卢燕二人之说,全面完整地说明钱塘江潮的成因。(www.xing528.com)
在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中,还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过对宇宙生成和大地形状问题的探讨,例如宋代地学家徐兢认为:“天包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太空之中,地承水力以自持,且与元气升降,互为抑扬,而人不觉,亦犹坐于船中者,不知船之自运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四《海道一》)这一时期的人们对大地模式也有过思考,其中张翥的思考就十分深刻,其讲:“九州环大瀛海,而中国曰赤县神州,其外为州者复九,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岛夷志略》序)由此肯定了邹衍大九州学说的科学价值及创造性意义。而这些论述或思想中的元气升降以及九州结构问题又都是以往或当下哲学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思考在宋元时期同样不在少数。(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