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朱熹宇宙天文思想

南宋朱熹宇宙天文思想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以后思想家的宇宙天文思想主要是以朱熹为代表。朱熹在宇宙理论与天文学这两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思想,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其宇宙理论,由于论述结构的需要,其天文学思想将在第十一节“朱熹的科学思想”中再作专门考察。而李约瑟则干脆称之为“离心的宇宙形成论”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评价都意味着对朱熹的宇宙理论的肯定。朱熹也认为“气”是宇宙中的基本并且唯一的物质,他说:天地间无非气。

南宋朱熹宇宙天文思想

南宋以后思想家的宇宙天文思想主要是以朱熹为代表。朱熹在宇宙理论与天文学这两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思想,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其宇宙理论,由于论述结构的需要,其天文学思想将在第十一节“朱熹的科学思想”中再作专门考察。

朱熹的宇宙理论是从宇宙演化问题开始的。朱熹说: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天运不息,昼夜辊转,故地搉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以上见《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

朱熹以上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二程有关摩擦思想的启发,这最初实际也是《易传》的思想,但显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其要点包括:宇宙最初只是阴阳之气;这个气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而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摩擦的过程;由于摩擦运动导致了气的分离,重浊者便为地,轻清者则为天。英国科学史家梅森在其《自然科学史》中这样理解:朱熹“认为在太初,宇宙只是在运动中的一团混沌的物质。这种运动是旋涡式的运动,而由于这种运动,重浊物质和清刚物质就分离开来,重浊者趋向宇宙大旋流的中心而成为地,清刚者则居于上而成为天。大旋流的中心是旋流的唯一不动部分,因而地必然处于宇宙的中心”(27) 。而李约瑟则干脆称之为“离心的宇宙形成论”(28)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评价都意味着对朱熹的宇宙理论的肯定。

事实上,朱熹的宇宙理论可能主要包含有如下具体思想:(1) 朱熹讲:太极“方浑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朱子语类》卷九四《周子之书》)。这是说宇宙最初也即混沌未开时的状况,朱熹在这里继承了浑天说的理论,但朱熹却在很大程度上明显发展了浑天说理论,其体现在以下的第二种思想上。(2) 朱熹认为:天与地均“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这是说宇宙天地的演化发展有一个由软至硬、由柔而刚的过程,这其中是否有可能包含了对老子及《易传》思想的体会。(3) 朱熹又说:“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搉在中间,颓然不动。”(《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这是关于天地之间的关系,天在地外,地在中央,这无疑是地球中心说。但学者们已经注意到,朱熹的这一看法解决了浑天说中“天表里有水”、“地载水而浮”的理论缺陷,把浑天说的传统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9)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宣夜说思想的影响,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宣夜说思想的持续影响,方使得朱熹这样的思想家产生新的认识或见解。

尤其是关于天,朱熹有更为深入的思考,这也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1) 朱熹讲天“只是气旋转得紧,如急风然,至上面极高处转得愈紧”(《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这是讲天始终处于旋转运行之中。(2) 又讲:“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天体。”(《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这是说天无形质可言。(3) 天有九重或天体有运行轨道的思想。朱熹说:“《离骚》有九天之说,注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至外面则渐硬。想到第九重,只成硬壳相似,那里转得又愈紧矣。”(《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实际上,天有九重的看法在屈原的《天问》和汉代的《淮南子》中就有了,而朱熹关于天有九重思想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天体运行轨道的认识。

如以一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转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

这是朱熹门人的看法,但朱熹赞同此说。而这之中又涉及“左转”或“右转”这样一些因天体相对运动速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问题,前面已经指出,朱熹在此问题上同意张载的看法,他说:“横渠云: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此说好。”(《朱子语类》卷九九《张子之书二》)对于朱熹的上述见解,李约瑟说道:“这位哲学家曾谈到‘大轮’和‘小轮’,也就是日、月的小‘轨道’以及行星和恒星的大‘轨道’。特别有趣的是,他已经认识到,‘逆行’不过是由于天体相对速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视现象。”(30)

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们还注意到,朱熹的上述思想与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有相似之处,并有可能启发了后者。例如《中国科学思想史》将朱熹的宇宙理论与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相对照,概括出相似之处有七个方面:(1) 原始物质是气体;(2) 气在不息地旋转运动;(3) 旋转中的气体速度在增快;(4) 当气的旋转速度增快到一定程度时原始物质裂开;(5) 原始物质裂开后分为中心与环绕中心旋转的部分;(6) 中心及其外围气体形成太阳、大地、月亮及其他星体;(7) 星体的发展均有一个由软而硬的过程。当然,朱熹的思想与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即其并未揭示力的作用对于宇宙生成的影响,应当说,这完全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中国科学思想史》的作者指出:朱熹天地生成说是星云说的雏形,星云说是朱熹天地生成说的结果。研究表明,星云说形成于18世纪后半期。在此之前的17、18世纪之交,通过传教士,欧洲学者曾广泛接触到包括理学在内的中国文化,这也包括康德与拉普拉斯,他们从中国的哲学与科学中吸取营养,进而丰富自己的学识与思想。如拉普拉斯就在阅读了由传教士宋君荣所写的有关中国天文学的著作后将其出版,他还在《宇宙系统论》一书中谈到中国天文学的各种成就。《中国科学思想史》作者判定:在朱熹的天地生成论与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之间一定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31)

而上述思考无疑又都涉及基本的哲学问题,这包括:(1) 关于宇宙的物质基础,朱熹在这里显然受到张载的影响。朱熹也认为“气”是宇宙中的基本并且唯一的物质,他说:

天地间无非气。(《朱子语类》卷三《鬼神》)

天地间只是一个气。(《朱子语类》卷六五《易一》)(www.xing528.com)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进入到科学领域或者接近科学领域,朱熹的思想便会被赋予更多的唯物论或科学的色彩,也就是向“气”或“物”靠拢。(2) 朱熹对有限无限的问题也有所思考,如他说:

自地之外,气之旋转,益远益大,益清益刚,究阳之数,而至于九,则极清极刚,而无复有涯矣。(《楚辞集注》卷三《天问》)

(3) 有限无限又不仅是空间问题,也涉及时间。朱熹认为任何宇宙的演化有始必有终,他描述太极阴阳二气:

及其既分,中间放得宽阔光朗,而两仪始立。康节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则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前又是一个大辟阖,更以上亦复如此。直是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小者大之影,只昼夜便可见。五峰所谓,一气大息,震荡无垠,海宇变动,山勃川湮,人物消尽,旧迹大灭,是谓洪荒之世。(《朱子语类》卷九四《周子之书》)

但当论及宇宙本身时,弟子问:“天地会坏否?”他回答说:

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

在这里,朱熹又明确地阐述了宇宙是循环往复的理论。

总之,朱熹在宇宙生成演化以及结构方面的思想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此外,朱熹的门人对宇宙问题也有过思考,前述《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所记载的“一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转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之说就是朱熹门人与朱熹讨论时的话。这其中又尤以蔡元定和蔡沈(即蔡沉)父子最为突出。蔡元定的年龄仅比朱熹小5岁,由于在天文学等方面很有造诣,故深受朱熹器重,由朱熹《答蔡季通》也可知,朱熹与蔡元定曾深入讨论过天文历法问题。另蔡元定的父亲蔡发也精于天文地理,有学者指出朱熹的某些天文学观点和论述与其观点颇为相似。(32)

又元代的史伯璿也专门思考过宇宙起源和演化问题。其说:“以理推之,地之所以不坠者,水载之也;水之所以不泄者,气束之也;气之所以束得水住者,以其运之至劲,故水无可泄之耳。”(《管窥外篇》)李申认为,这是浑天说与宣夜说相结合的新的宇宙结构模型,可称之为“浑宣合一说”。而浑宣合一说既克服了浑天说难以克服的两大力学和物理学问题:天地为何不沉不陷,天为何能从水中通过,同时也使宣夜说中日月星辰的运行遵守着一定的规则。(33) 当然,史伯璿的思考有许多臆测性质,因此也就难免有自相矛盾之处。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再次申说,那就是哲学本体论问题与宇宙理论的关系。结合以上北宋邵雍、张载以及南宋朱熹等人的思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关于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实际都是有深刻的知识背景或依据作为支撑的。也就是说,宋代思想家有关本体的思考,不仅仅只有“理”、“气”问题,也有宇宙论问题。这一点与先秦时期老子、庄子以及《易传》的思想非常相似。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关于哲学本体问题讨论的复杂性和生动性,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深刻性及相关的知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