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时期天文学的发展概况

宋元时期天文学的发展概况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时期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天象特别是恒星观测上。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在1276年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测量工作,精确度比宋代又提高约一倍。另通过测量,郭守敬还观测记录了前人未曾命名的恒星1000余颗,由1464颗增加到2500颗。在圭表测影技术上,从沈括、苏颂再到郭守敬,都有新的方法提出,这使得回归年长度、黄赤交角等测量精度有进一步的提高。由此不难看到当时天文学对于观测精度的极高要求。

宋元时期天文学的发展概况

宋元时期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天象特别是恒星观测上。据统计,北宋时期百余年间共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精确度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其中尤以1102—1106年由姚舜辅等人进行的第五次观测最为精确。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在1276年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测量工作,精确度比宋代又提高约一倍。另通过测量,郭守敬还观测记录了前人未曾命名的恒星1000余颗,由1464颗增加到2500颗。相比较,欧洲14世纪文艺复兴前所观测到的恒星数为1022颗,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当时的恒星观测所具有的先进水平。除恒星外,对于新星和超新星的观测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如漏刻、圭表、浑仪、浑象等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阶段。在圭表测影技术上,从沈括、苏颂再到郭守敬,都有新的方法提出,这使得回归年长度、黄赤交角等测量精度有进一步的提高。北宋时期所制造的浑仪特别多,在995年至1092年的不到百年间,先后有5架巨型浑仪问世,每架用铜均在2万斤(10吨)左右。郭守敬还在浑仪的基础上制造出简仪。又燕肃于1031年在漏壶中首次使用了漫流系统,保证了漏壶水位的恒定性,大大提高了计时精度。特别是1088年,苏颂与韩公廉等人制成了水运仪象台,其利用齿轮和漏壶装置来保持仪器的恒定速度并与天体运动相一致,即能演示天象,又能用于报时。(www.xing528.com)

大规模的恒星测量与天文仪器的高度发展也包含了重要的思想在内,如苏颂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就说道:制作仪器的目的在于“校验皆与天合”,“其密殆与造物者侔焉”。(《宋史》卷八〇《律历》)由此不难看到当时天文学对于观测精度的极高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