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格物与博物的对比

中国哲学通史:格物与博物的对比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些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博物”与“格物”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博物”也与“博学”、“博雅”等观念或概念有关。总的来说,博物学的出现首先是知识或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结果,但其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格物”思想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通史:格物与博物的对比

此外,这一时期兴起的博物学也与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思想密切相关。博物学的传统始于晋张华的《博物志》,但从宋元时期起,由于这一学科深受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思想的影响,因此发展很快,如宋李石就撰有《续博物志》。在一些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博物”与“格物”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宋僧赞宁著有《物类相感志》,后人增补修改后又作《格物粗谈》,二书均为博物学著作。晁公武说:《物类相感志》十卷,“以博物称于世”(《郡斋读书志》卷二),而以《物类相感志》为基础增改的著作取名为《格物粗谈》这一现象或事实表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格物”即是“博物”。(12) 沈括、郑樵的学术活动也都可以视之为博物学,二者都可视之为博物学家。

而“博物”也与“博学”、“博雅”等观念或概念有关。宋人十分重视博学,如黄庭坚说:“致远者不可以无资,故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又当知所向,问其道里之曲折,然后取途而无悔。钩深而索隐,温故而知新,此治经之术也。经术者,所以使人知所向也。博学而详说之,极支离以趋简易,此观书之术也,博学者,所以使人知道里之曲折也。”(《山谷集·与潘子真书》)又郑樵尤重博雅,其讲:“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通志》总序)与此相关,郑樵亦重“会通”,其讲:“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夹漈遗稿》卷三《上宰相书》)郑樵所撰《通志》多涉及博物的内容,尤其是“二十略”,乃为中国古代典型的博物学文献

总的来说,博物学的出现首先是知识或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结果,但其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格物”思想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www.xing528.com)

再进一步推而言之,从唐五代以来以及两宋的绘画艺术中,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格物”精神。例如五代黄荃的禽鸟、关仝的山水。至宋代,巨然、范宽等的山水画其实都在对表现自然做有益的探索,夏珪的《钱塘观潮图》则更与相关知识有某种勾连,另花鸟画中有文同的竹、赵孟坚的梅,以及更多无款的花鸟鱼虫,广义地来看,这些其实也都是“格物”的体现,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