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早期思想中理的概念及其与知识的关系

北宋早期思想中理的概念及其与知识的关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值得认真关注的是,“理”如何由知识领域向思想领域的延伸或转换。北宋早期思想中对于“理”的看法可以说基本继承了先秦特别是汉唐以来的认识传统,也即主要从事物或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理解“理”。在这些思想家中,苏轼关于“理”的思想可能很具有代表性。总之,从以上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期思想界与知识界的衔接,甚至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早先知识传统的衔接。

北宋早期思想中理的概念及其与知识的关系

更值得认真关注的是,“理”如何由知识领域向思想领域的延伸或转换。

北宋早期思想中对于“理”的看法可以说基本继承了先秦特别是汉唐以来的认识传统,也即主要从事物或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理解“理”。如欧阳修说:“阴阳反复,天地之常理也。”(《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八《居士集·明用》)“凡物有常理,而推之不可知者,圣人之所不言也。磁石引针,蝍蛆甘带,松化虎魄。”(《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二九《笔记·物有常理说》)司马光说:“玉蕴石而山木茂,珠居渊而岸草荣,皆物理自然。”(《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二五《赵朝议文稿》序)“有兹事必有兹理,无兹理必无兹事。”(《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四《迂书·无怪》)王安石说:“嗟哉浑沌死乾坤至,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六《致一论》)

在这些思想家中,苏轼关于“理”的思想可能很具有代表性。在苏轼看来,自然界万千事物都有其理也即规律的存在,如他说:

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苏轼文集》卷一一《净因院画记》)

并且,苏轼指出,“理”都是具体的,如关于地域气候对于菊花开花时间的影响:“菊黄中之色香味和正,花叶根实,皆长生药也。北方随秋早晚,大略至菊有黄华乃开。独岭南不然,至冬乃盛发。岭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后开。考其理,菊性介烈,不与百卉并盛衰,须霜降乃发,而岭南常以冬至微霜故也。其天姿高洁如此,宜其通仙灵也。”(《苏轼文集》卷七三《记海南菊》)自然之理如此,对自然之理的认识亦如此,如苏轼说:(www.xing528.com)

凡学之难者,难于无私。无私之难者,难于通万物之理。故不通乎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苏轼文集》卷四八《上曾丞相书》)

具体地,有如关于治水的认识:“愚窃以为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河水湍悍,虽亦其性,然非堤防激而作之,其势不至如此。古者,河之侧无居民,弃其地以为水委。今也,堤之而庐民其上,所谓爱尺寸而忘千里也。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其理然也。”(《苏轼文集》卷七《禹之所以通水之法》)并且,由此苏轼又将对“理”的认识从自然知识延伸到社会活动。从上面的论述或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以及他所代表的时代与以前认识传统的联系。苏轼也将“理”称之为“天理”,他说:“圣人之论性也,将以尽万物之理,与众人之所共知者,以折天下之疑。”(《苏轼文集》卷四《扬雄论》)

张载对于“理”的看法大致也与此相同。如其讲:“万物皆有理。”(《张载集·张子语录中》)但张载的看法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关于“理”的论述与“气”本论的思想密切相关,如:“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途,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张载又接着说道:“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正蒙·太和》)可见,“理”在张载这里是指“气”运行变化的规律或法则,而这也正体现了张载哲学的思考视角与特点。而这里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张载这种视角明显与科学知识保持着更多的联系。同时就哲学传统而言,作为“道”与“理”这一思想,张载主要是取其规律或法则的含义,而舍弃了本原或本体的含义。事实上,这样一种取舍同样是与其对科学的关怀密切相关的,张载由此出发或以此为基础做出了更加符合科学的哲学解释。

总之,从以上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期思想界与知识界的衔接,甚至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早先知识传统的衔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