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概念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概念兴起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应当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另一个概念的兴起,这就是“理”。与此同时,在科学活动中,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也都广泛涉及了这一概念。这是将“理”视作天地自然的一般规律。郭璞和郦道元也都将变化看成大千世界的基本法则,亦即“理”。由此不难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理”这一语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并开始从哲学广泛地向科学传播,成为一个哲学和科学共同接受的重要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概念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应当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另一个概念的兴起,这就是“理”。考察表明,这一概念在哲学科学中开始被广泛使用。

在哲学思考中,例如郭象就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他说:“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内外,乃天理自然,岂真人之所为哉?”(《庄子注·齐物论》)“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庄子注·大宗师》)“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矣。”(《庄子注·秋水》)嵇康也使用这一概念,他讲:“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声无哀乐论》)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也多用这一概念,如《论仙》中说:“夫言始者必有终者多矣,混而齐之,非通理矣。”《至理》中说:“夫逝者无反期,既朽无生理,达道之士,良所悲矣!”《明本》中说:“其评论也,实原本于自然;其褒贬也,皆准的乎至理。”其中《道意》中说:“患乎凡夫不能守真,无杜遏之检括,爱嗜好之摇夺,驰骋流遁,有迷无反,情感物而外起,智接事而旁溢,诱于可欲,而天理灭矣,惑乎见闻,而纯一迁矣。”这与《礼记·乐记》中的儒家观点十分近似,但又融入了道家的思想。当然,葛洪的思想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和解读。还有张湛的《列子注》,如《仲尼》中讲:“用失其道,则无益于理也。”《力命》中讲:“命者,必然之期,素定之分也。虽此事未验,而此理已然。”

与此同时,在科学活动中,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也都广泛涉及了这一概念。如杨泉在《物理论》中说:

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怒则飞沙扬砾,发屋拔树;喜则不摇枝动草,顺物布气,天地之性,自然之理也。

这是将“理”视作天地自然的一般规律。又杜预讲:

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运其舍,皆动物也。物动则不一,虽行度有大量,可得而限。累日为月,累月为岁,以新故相涉,不得不有毫末之差,此自然之理也。(《晋书·律历志下·春秋长历》)

这是说天体运行本身有变化,因此天文数据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经常加以修正。在数学研究方面,如赵爽讲:

盖方者有常而圆者多变,故当制法而理之。(《周髀算经注》)

这是说,方圆的关系问题可遵循相应的规律来认识和解决。刘徽讲:

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九章算术注》序)(www.xing528.com)

这是说,数学的目的就在于分析数现象背后的法则。在与生物知识相关的语词分类方面,如郭璞的《尔雅图赞·释鱼·蚌》中说:

万物变蜕,其理无方。

在地理学方面,如郦道元在《水经注·洛水注》中指出:

物无不化之理。

郭璞和郦道元也都将变化看成大千世界的基本法则,亦即“理”。在医学方面,如皇甫谧说: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在这里将理与道这两个词并用,其含义都是指一种法则或规律。

由此不难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理”这一语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并开始从哲学广泛地向科学传播,成为一个哲学和科学共同接受的重要概念。而结合先秦与秦汉时期的考察,我们在这里其实也看到了一个由哲学概念发展出科学概念并产生一定量变的鲜活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