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天人关系的思想在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重镇是农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例外,这突出地表现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如贾思勰讲: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
以上短短两句话,实际上体现了贾思勰天人观的基本原则。这其中的“顺天时,量地利”就是要求遵循最基本的自然规律。“返”也就是“反”,“任情返道”就是指随意违背自然规律,而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劳而无获”。贾思勰的天人观非常清楚,农耕活动就是要正确处理天时、地利和人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天人观的原则就是以自然天道为中心。
与天人观密切相关,自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因”、“宜”观念及方法也在农学或农业生产中得到延续。贾思勰的“因”、“宜”观念实际上就是其“顺天时,量地利”基本思想的展开。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均见《种谷》)“燥湿之宜,杷劳之法,一同谷苗。”(《粱秫》)“畦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水稻》)以上讲到了种植的宜地、宜时、宜法等要求。又如:“岁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种子。地不求熟。收刈欲晚。”(《大豆》)“粪宜熟,无熟粪者,用小豆底亦得。”(《种麻》)这里又涉及根据不同情况、条件所作的适宜性调整。总的来说,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里,“因”、“宜”涉及天气、土壤、作物以及耕种方式种种具体农作问题。(www.xing528.com)
对于“因”、“宜”问题的思考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农学领域,医疗活动也是如此。例如王叔和在《脉经》中讲:“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痛,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关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丸”,“关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由以上考察可以看到,《内经》的医学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延续,事实上,这以后一直是中国医学的基本思维或方法传统。
另一个受天人观影响的知识领域是天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天文学家明显受到自然天道观的深刻影响,如晋代的杜预提出天文历法“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者也”(《晋书·律历志下》)之后,刘宋时期的何承天也说:“是以《虞书》著钦若之典,《周易》明治历之训,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也。”(《宋书·律历志中》)这一天文学思想实际上就是自然天道观的反映。有关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将在本节第四部分以及天文学的科学思想一节中加以详细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