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比类相关,秦汉时期的思想界还特别关注同类相应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与气观念密切相关,类的相同实际上也被视作气的相同。
最早完整阐述同类相应思想的是《吕氏春秋》。在《吕氏春秋》的《应同》中有一段论述,其中讲到: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以形逐影,师之所处,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
这里明确提出了同类相应的思想,而其知识证明就是声学中的共振现象。
之后,这一思想被汉代思想家所普遍继承,其中的共振现象也被思想界作为同类相应的经典例证而加以广泛引用。例如《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董仲舒的两则表述: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
故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www.xing528.com)
《淮南子》中也有相同的思想,例如:
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商弦绝,贲星坠而勃海决。(《天文训》)
夫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知不能论,辩不能解。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蚕咡丝而商弦绝,或感之也。画随灰而月运阙,鲸鱼死而彗星出,或动之也。……故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涔云波水,各象其形类,所以感之。(《览冥训》)
于是,除“象”、“数”外,我们又看到“气”与“类”的“亲密”关系。
另外,炼丹术活动中也包括有类似的观念,如《周易参同契》上卷中论证道:“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用粟,复鸡用其子。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这里有明确的同类相从、同类相辅的观念,而这正是炼丹术的理论基础。还有,王充虽然批评建立在目的或道德意义上有关人对天的影响或天对人的惩罚的种种看法,但实际上他也并不绝对否认天地之间或事物之间建立在“气”基础上的相互感应,如他说:“风雨之气感虫物也。”(《变动》)其中有一些王充也理解为同类相应,例如:“风从虎,云从龙,同类通气,性相感动。”(《偶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同类相应观念在当时的普遍性。
总的来说,同类相应观念可以看作一个知识与观念互动的经典范例,其中如共振现象及其知识也可以看作知识为观念提供材料的经典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