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发展与影响

比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发展与影响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类早在先秦知识与观念活动中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对这一线索在前面的考察中也已经有了较完整的描述。在汉代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中,类与比类的观念或思维是十分明显的,这也为我们所熟悉。建立在这样一些知识上的比类从今天的视角看来显得荒谬或滑稽,但在当时它的确很容易使人信服。

比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发展与影响

比类早在先秦知识与观念活动中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对这一线索在前面的考察中也已经有了较完整的描述。

在汉代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中,类与比类的观念或思维是十分明显的,这也为我们所熟悉。确切地说,董仲舒的这样一种观念或思维是通过附会或者说利用各种知识来展开的。例如《春秋繁露》中说: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阴阳义》)

在这里,天人之间的比类实际上附会了关于四时或四季特征的知识。又如:

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卧者,是阳相索也。水得夜益长数分,东风至而酒湛溢,病者至夜而疾益甚,鸡至几明,皆鸣而相薄。其气益精,故阳益阳而阴益阴。阳阴之气,因可以类相益损也。(《同类相动》)

在这里,天人之间的比类实际上附会了阴阳、天气、节气、生物节律等知识。再如: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人副天数》)

在这里,天人之间的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四时、日月之数、人体结构等知识。(www.xing528.com)

其实这样一种认识并非为董仲舒所独有,而是汉代思维的普遍状况。例如《黄帝内经》中讲: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这里阐述了天人相应的思想,所涉及的知识包括阴阳、季节、五脏等。又如《淮南子》中讲:

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天文训》)

这里同样阐述了天人同类的思想,其中所涉及的天与人的知识包括九重与九窍、四时与四肢、十二月与十二节、三百六十日与三百六十节。而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淮南子》,其在天人不同知识间所作的类比与董仲舒的类比又都是极其相似的,也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而这正是汉代思维与思想的一般场景。

建立在这样一些知识上的比类从今天的视角看来显得荒谬或滑稽,但在当时它的确很容易使人信服。从一定意义上讲,此时人们的思维还沉浸在发现知识关联的欣喜之中,由此造成的“走火入魔”也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