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五行”与知识普遍结合起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到了战国后期,经阴阳五行家的提倡,逐渐泛滥开来。例如《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讲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孟春纪》)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孟夏纪》)孟秋之月,“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孟秋纪》)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孟冬纪》)前已指出,这实际是一种宇宙图式。
秦汉时期的知识与思想活动普遍继承了这一观念、方法或宇宙图式。如《淮南子·天文训》: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淮南子·地形训》中也说:
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故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麦秋生夏死,荠冬生中夏死。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音有五声,宫其主也。色有五章,黄其主也。味有五变,甘其主也。位有五材,土其主也。是故炼土生木,炼木生火,炼火生云,炼云生水,炼水反土。炼甘生酸,炼酸生辛,炼辛生苦,炼苦生咸,炼咸反甘。变宫生徵,变徵生商,变商生羽,变羽生角,变角生宫。是故以水和土,以土和火,以火化金,以金治木,木复反土。五行相治,所以成器用。
再如《礼记》的《月令》:
(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
(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中吕,其数七。……(www.xing528.com)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
(孟秋之月)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
(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
可以看到,如同《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一样,《淮南子》的《天文训》、《地形训》以及《礼记·月令》的以上论述也都是围绕“五行”来展开的。而无论是《吕氏春秋》,还是《淮南子》或《礼记》,其五行观念与思想里都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知识,包括天文、历法、生物、音律、数学等等,这是一种自然观或知识观。
这样一种自然观或知识观也广泛见诸当时的生物学与医学理论。例如《淮南子》中说:东方“其地宜麦,多虎豹”;南方“其地宜稻,多兕象”;西方“其地宜黍,多旄犀”;北方“其地宜菽,多犬马”;中央“其地宜禾,多牛羊及六畜”。(《地形训》)特别是医学,如《黄帝内经》中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素问·藏气法时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此,中国古代的医学也建立起整体或系统观理论,这方面内容将在后面辟专节做详细考察。这样的论述在当时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到了战国与秦汉时期,“五”已经变成了一个容器,无论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往里面投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