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中原有概念的完善及其与古代科学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通史中原有概念的完善及其与古代科学哲学的关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不仅有新的概念的补充,至春秋时期已经形成的原有概念系统也在进一步的整合与调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气”概念日益与“阴阳”概念紧密结合。而这一现象又生动地表明用阴阳释气是科学与哲学的共识所在,同时也是二者的共通所需。在这里,荀子表达了重视人力、重视人工、重视人为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日后将随着知识或科学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增强而得到更丰富和更完整的表述。

中国哲学通史中原有概念的完善及其与古代科学哲学的关系

战国时期,不仅有新的概念的补充,至春秋时期已经形成的原有概念系统也在进一步的整合与调整。

如我们看到,及至春秋末年以后特别是战国时期,在《老子》、《管子》、《孟子》、《庄子》、《荀子》以及《易传》的思想中,“气”已经成为一个被不同学派或思想所广泛而普遍使用的核心哲学概念;在《老子》、《庄子》、阴阳五行家以及荀子、《易传》的思想中,“阴阳”也已经成为一个被不同学派或思想所广泛而普遍使用的核心哲学概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气”概念日益与“阴阳”概念紧密结合。战国时期的人们在讲阴阳时通常是讲它的气,而当讲气时又往往讲它有阴阳两个方面或两种形态,气与阴阳几乎是异名而同实的,如庄子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很多时候即使描述中阴阳概念不与气概念直接勾连,但其就是指“气”,例如:“是故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系辞上》)甚至即使气和阴阳这两个概念都不使用或显现,我们也知道其所指。例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易传·系辞下》)这里的刚柔就是阴阳之“气”。而这一现象又生动地表明用阴阳释气是科学与哲学的共识所在,同时也是二者的共通所需。

又如“天人”观念与概念在战国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三材”思想的清晰提出。如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讲:“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易传·说卦》中讲:“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易传·系辞下》中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三材”思想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对天人关系具体要素的一个清晰概括。而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活动或天人关系中人的因素也给予了更多的注意,如《荀子·天论》中讲:“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在这里,荀子表达了重视人力、重视人工、重视人为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日后将随着知识或科学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增强而得到更丰富和更完整的表述。(www.xing528.com)

再有,随着季候、气象天文知识的增加,“象”、“数”、“则”、“时”、“常”、“变”这样一些概念也越来越被重视。例如“象”和“数”就是天文观测中的基本问题,但它以后也成为哲学的基本概念,《易传》中所提到的“象数”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就与天文观察密切相关,所谓“在天成象”、“仰则观象于天”(《系辞上》)等等。又如“时”这一概念既与农耕活动密切相关,也与天文学知识密切相关,而这同样深刻地影响到哲学观念与概念,《易传》中“时”的概念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