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具体知识而言,道家的养生思想同样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端点。
这样一种思想同样可以追溯到老子。老子主张无欲,其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十二章》)又提倡守真,其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五十五章》)老子特别强调守弱无争的思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这段话既是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认识,也包含有对生命或贵生问题的体会。而这些都是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源头活水。
庄子在养生思想方面尤为重视,其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庄子主张顺应,讲“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庄子·齐物论》)又主张齐物,讲“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这些都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庄子尤其继承了老子减少物欲的思想,主张不为外物所累,这体现出其养生着重在于养神的思想。如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庄子·德充符》)“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大宗师》)又《黄帝四经·道法》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如《经法·道法》中说:“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可见,减少或去除物欲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共同主张或基本思想。养神的根本目的自然是在于养生。庄子借广成子的话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而为了养神,庄子又提供了相应的“术”,例如“坐忘”。庄子讲:“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又讲:“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庄子·在宥》)“坐忘”就是为了达到养神和养生的目的。同时,“坐忘”又涉及调整气息,这又包含了一定的气功和导引方面的知识。如庄子说: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大宗师》)(www.xing528.com)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如此,便能够像广成子所说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庄子·在宥》)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大致了解了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养生内涵。虽然从“道”的视角来看,有关养生的理论和知识或许并非道家的核心思想,但假如去除某种潜在的西方哲学的影子,道家的这一思想很可能也反映了中国哲学的某种特征。正因如此,这些思想不仅直接影响到同时期的其他学派与学说,例如《吕氏春秋》中的养生理论,以后也深刻影响道教的养生理论,甚至还通过这种种养生理论对后来的医学产生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