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科学哲学:中国哲学通史成果

古代科学哲学:中国哲学通史成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来看地理学中的“类”观念,这可以《管子·地员》为例。《管子·地员》中的“类”观念明显是由《山海经》、《禹贡》以及《周礼》的传统发展而来的。其次来看生物学中的“类”观念,《尔雅》是其典型代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尔雅》中上述有关动植物的一些分类原则与方法已初步具有现今分类学的“属”或“科”的概念。

古代科学哲学:中国哲学通史成果

首先来看地理学中的“类”观念,这可以《管子·地员》为例。

《管子·地员》中的“类”观念明显是由《山海经》、《禹贡》以及《周礼》的传统发展而来的。

首先,《管子·地员》中已经出现了对地理形态的分类。其将丘陵分为15种类型,将山地分为5种类型。以丘陵为例,分别有:坟延(平缓低丘)、陕之芳(谷地)、祀陕(较高谷地)、杜陵(较大土阜)、延陵(延展大土阜)、环陵(高大块状土阜)、蔓山(长形的低山)、付山(多土的小山)、付山白徒(有白土的小山)、中陵(中等土阜)、青山(青色的土山)、赤壤山(有小石和红土的小山)、山白壤(多磊石和白土的山)、徙山(不高的土山)、高陵土山(高丘陵土山),(12) 并同时给出了其“至于泉”的高度,如“坟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于泉”、“陕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等等。以上分类更多地超越了实用,具有某种一般或纯粹知识的特征。而在土壤分类方面,《管子·地员》明显继承了《禹贡》和《周礼》的传统,其将一般地区分成18种类型,依次为:粟土、沃土、位土、土、壤土、浮土、怷土、土、壏土、剽土、沙土、塥土、犹土、土、殖土、觳土、凫土、桀土。与此同时,《地员》又指出不同的土壤在生产力上的细微差别,如讲:“群土之长,是唯五粟”;“五沃之状,剽怷橐土”;“五之状,强力刚坚”;“五沙之状,粟焉如屑”;“五桀之状,甚咸以苦”。在现代土壤科学中,通常是按照砂粒、粉砂粒、黏粒的百分数将土壤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黏土4类12个等级。对照研究表明,《地员》的上述土壤分类较之《禹贡》、《周礼》更加深入,并且与现今的土壤分类标准已十分吻合。(13)

其次来看生物学中的“类”观念,《尔雅》是其典型代表。《尔雅》中关于生物分类的概念十分清晰,这是因为《尔雅》本身就是语词类的著作,具有界说性。在《尔雅》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共有七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释草》、《释木》两篇,是第一次明确地将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大类,其中《释草》篇中包含有一百多种植物,《释木》篇中包含有几十种植物,这样一种分类与现在分类学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又《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四篇,也是第一次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四大类。但这还只是大类的划分,《尔雅》的分类更加深入和细致。在植物分类中,如《释草》中将藿(山韭)、茖(山葱)、葝(山薤)、蒚(山蒜)等排列在一起,属葱蒜类,这同现在分类学的葱蒜属相当;又《释木》中的桃李类、松柏类、桑类也是如此,一些划分方式同样与现在分类学相当。在动物分类中,《释虫》一篇所列举的动物相当于现在分类学的无脊椎动物,其中昆虫有66种,占全篇82.5%,故以虫命篇十分准确。《释鱼》一篇鱼类比较宽泛,其主要相当于现在分类学中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也即属冷血动物。《释鸟》与《释兽》两篇与现在分类法更为吻合。其言“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释鸟》),对鸟兽作了准确的区分。又《释虫》中把蜩、蚻、蠽、蝒、蜺等排列在一起,同属蝉类,这与现在分类学中的同翅目蝉科相当;另动物中的蚁类、蜂类、蚕类、贝类、甲虫类、蛇类、蛙类等也都有分门别类的叙述。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尔雅》中上述有关动植物的一些分类原则与方法已初步具有现今分类学的“属”或“科”的概念。(14) 这其中,有些分类是非常具体和细致的,例如《释畜》中的马属:(www.xing528.com)

,马。野马。駮,如马,倨牙,食虎豹。騉蹄,趼,善升甗。騉,枝蹄,趼,善升甗。小领,盗骊。绝有力,駥。膝上皆白,惟馵。四骹皆白,驓。四蹄皆白,首。前足皆白,。后足皆白,翑。前右足白,启。左白,踦。后右足白,骧。左白,馵。马白腹,。骊马白跨,驈。白州,驠。尾本白,騴。尾白,駺。馰颡,白颠。白达,素县。面颡皆白,惟駹。回毛在膺,宜乘。在肘后,减阳。在干,茀方。在背,阙广。逆毛,居馻。騋:牝,骊;牡,玄;驹,褭骖。牡曰骘,牝曰騇。白,驳。黄白,騜。骝马黄脊,騝。骊马黄脊,騽。青骊,駽。青骊,驒。青骊繁鬣,騥。骊白杂毛,駂。黄白杂毛,。阴白杂毛,骃。苍白杂毛,骓。彤白杂毛,騢。白马黑鬣,骆。白马黑唇,駩;黑喙,騧。一目白,;二目白,鱼。

事实上,《尔雅》的知识分类不仅涉及生物学,也涉及地理学,这包括《释丘》、《释山》、《释水》三篇。如《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偏高,阿丘。宛中,宛丘。”又如《释水》:“济为濋,汶为灛,洛为波,汉为潜,淮为浒,江为沱,濄为洵,颍为沙,汝为濆。”“河水清且澜漪,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15)

总之,由以上考察可以看出,《尔雅》这部语词学著作有着明显的知识分类特征,并且,这种分类也与分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十分重视区分对象的差异性。我们应充分注意和认识《尔雅》知识及语词分类的意义或重要性。应当看到,这样一种具体而微的区分显然是与战国时期逻辑学中关于“同异”问题的讨论密切相关的,例如公孙龙有关白马非马问题的讨论就与《尔雅》上述对马的分类直接或密切相关。知识与语词中的分辨或分类为逻辑学和哲学中有关概念问题的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