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判断“气”观念在商周或三代时期产生可能偏晚,换言之,“气”观念有可能在更早的时间如原始社会或巫术思维时期就已经产生;而判断“气”语词(这里是指文字或概念)在商周或三代时期产生可能偏早,在“气”观念是否于三代已经名词化的问题上,甲骨文与金文直至《尚书》、《诗经》的缺失记载被认为应当是真实的。而对于上述这一判断的论证,首先应当考虑哲学或逻辑学的方法,这就是基于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来加以推论或解决问题。从这样的方法出发,要厘清“气”观念及语词的产生问题,首先就应厘清观念、语词以及文字之间的关系。(79) 观念与语词显然是不同的,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过程”。不仅如此,这里可能还涉及更为复杂的问题,即从有形之物到无形之物的观念与语词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过程”。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以下这样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我们可以从观念与语词的关系来看。通常来说,应当是先有观念,后有语词。并且在观念与语词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即时间段。就先民对于“气”这一现象的关注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应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这时人们学会了制作陶器,制作陶器过程中产生的“火气”现象应当开始引起先民的注意;这时人们也学会了使用陶器,使用陶器过程中产生的“水气”现象也应当开始引起先民的注意。事实上,“气”这一现象在人类最初的生活与生产中可能主要就与这样两类事物有关:由沸腾的水(不止于此)所导致的气是水气,由燃烧的火(也不止于此)所导致的气是火气(即火焰),这样一个判断大致是不会错的。当然,原始先民对于“火气”现象和“水气”现象的关注可能还有更为广泛的范围。而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一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例如“水气”现象,伴随着农耕的展开与进步,人们会越来越依赖天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对云、雨等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就此而言,如不少学者所猜测的,像“云”这样一个语词在殷商时期就有可能与“气”观念产生某种联系。又如“火气”现象,包括祭祀、征伐以及青铜制作都会经常和大量的涉及。例如《周礼·冬官考工记·栗氏》中记载的:“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广泛观察的基础,至少到了三代,甚至更早,中国人已经有了“气”的观念。但作为语词,它应当有一个滞后期,正如许多语言学家、思想史家以及人类学家包括维柯、拉法格、列维-斯特劳斯所揭示的那样,最初的语词应当是具体的而非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也就是说,在三代,中国的先民虽然已经有了“气”的观念,也可能已经有了各种与“气”观念有关的具体语词,但唯独尚没有“气”这一语词,这还包括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差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观念、语词、概念的产生与变化是与思维的发展或认识的深入相统一的,它不能逾越属于它必须经历的阶段。(www.xing528.com)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语词的形成过程来看。一般的认识规律或法则应当先是有形之物,再是无形之物;先是有用之物,再是无用之物。就哲学观念的起源而言,最为经典的例证就是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的语词应当分别早于气的语词。我们知道,中国最早有关五行的资料即是《尚书·洪范》中那段十分熟悉的论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也就是著名的五行说。并且,《尚书》中提到五行语词或概念的地方共有三处,分别见于《甘誓》和《洪范》。其中《甘誓》属夏书,《洪范》是周书。一般认为,在水、火、木、金、土这五个语词中,金这个语词是出现在金文中,也即出现最晚的。而我认为,“气”语词的出现还要晚于这个时间。为什么“气”这一语词会晚于水、火、木、金、土这些语词出现,这很可能是由于早期的人们并没有将“气”作物质化的理解。因为常识同样告诉我们:在早期的人们看来,无论是水气,还是火气,都不是或不能算作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们或者依附于水,或者依附于火。同时,由于不是一种独立的物质现象,因此早期的人们也并不认为“气”这一现象像水、火以及整个我们所熟知的“五行”那样能够产生某种作用,或者换言之,它并不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某种有用性。由此我们也大致可以得出一些更为一般意义的判断。最初的名词的产生很可能应具备以下这样必要的条件:第一,是否是客观或真实的物质存在。当然,这一条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一般来说,就观念特别是文字的产生而言,可触及的或实在的应早于不可触及的或非实在的,可直接感知的应早于需要借助于思维的。第二,是否有意义或有价值。尤其是对于早期社会或文明来说,有用性或功利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前面有关“五行”概念的问题中也已经做过相同的论述)。总之,最初能够名词化的语词或观念一般来说应当是有形的和有用的。前者是思维要素,后者是价值要素。而我们看到“气”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欠缺,这无疑对其作为语词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