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夏商时期在物候、天象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农业与气候关系方面的知识都有所增长,而这其中也已经包括了有关天时的观念。例如《夏小正》记载正月有以下物候现象:“启蛰,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农率均田,獭祭鱼,鹰则为鸠。”在这里,“时”的观念已经出现,其目的在于提示不同的物候(时)与农业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又如《尚书·尧典》中的“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从“敬授民时”一句可知,这些天象(时)也与农事活动有关,这具体又体现在各个不同的季节之中,如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可见,无论是《夏小正》,还是《尧典》,都已涉及人们对“时”的认识。而且我们在其中也已看到了“时”这一概念的初步运用。此外,这时人们对“时”的认识也有可能已经涉及更多的领域、更大的范围,如《皋陶谟》讲:“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这里“抚于五辰”,就是顺于四时之意。
同样,地宜观念也更加清晰地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农业以及居住活动中。如《诗·大雅·生民》记载的是周人始祖后稷的故事,其中说:“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这里“有相之道”的一种解释就是因地耕稼之道,其中自然含有地宜观念。又如《诗·大雅·公刘》记载的是周人祖先公刘率族民由邰迁豳的故事,其中讲:“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这里的“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也是指考察适宜居住、耕作的地方,同样包含了地宜观念。(60) 同时,“地宜”观念还从这一时期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学知识中反映出来,例如《禹贡》记载了各地与土壤相宜的种植情况。如兖州“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徐州“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扬州“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这些都明确记载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其实,就是荆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这样一些对于各地土壤情况的一般记载也已经包含有十分明显的地宜观念。而所有这样一些知识和观念在后来又由《周礼》和《管子》加以发展。(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