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科学哲学:三代时期四方观念的背景

古代中国科学哲学:三代时期四方观念的背景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史前社会确立的“四方”观念在三代得到了延续。“四方”观念对于殷人十分重要。而殷人的这些“四方”观念及其表述非常重要,因为它很可能构成了后世观念的直接基础。此外,据常正光的研究,四方与四时有着密切的关系。常正光认为,甲骨刻辞中的“出日”、“入日”问题就与“四方”问题有关。

古代中国科学哲学:三代时期四方观念的背景

由史前社会确立的“四方”观念在三代得到了延续。

“四方”观念对于殷人十分重要。如一些学者指出:“方,在殷人社会生活中是极为重视的观念。”(43) 殷人在修建宫殿、墓室甚至卜骨的存放上都表现出十分突出的方向意识及能力。并且,“四方”观念在殷人这里也已十分成熟,甲骨卜辞中对此有不少记载,例如:“癸卯贞,东受禾。”“北方受禾,西方受禾。”“南受禾”(分别见《合》33244、33246)“庚戌卜:宁于四方,其五犬。”(《合》34144)而殷人的这些“四方”观念及其表述非常重要,因为它很可能构成了后世观念的直接基础。丁山曾就《尧典》与前此观念的关系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其指出:“尧典所传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以宇宙论观之,仍然是如山海经所谓日母、月母;以时令言之,应与句芒、祝融、蓐收、玄冥相似,也可视为四季之神。所谓旸谷、昧谷、幽都,那只是天空上的方位隈隅之名,犹史记·天官书云:‘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咸池,北宫玄武。’”(44) 不仅如此,丁山还对三代“四方”观念的延续或传承做过更为系统的整理,其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山海经》(被认为晚于甲骨文)、《尧典》(被认为属周秦期间的作品)作为三个间架从而将三代的“四方”观念串接起来。丁山认为:四方概念在甲骨文中分别为:“东方曰析,风曰”,“南方曰,风曰”,“西方曰彝,风曰”,“北方曰,风曰殿”。在《山海经·大荒经》中分别为:“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南方曰因,风曰呼民”,西方“有人名石夷,来风曰韦”,“北方曰鹓,来风曰”。而在《尧典》中则是:春,“厥民(疑为名)析,鸟兽孳尾”,夏,“厥民(疑为名)因,鸟兽希革”,秋,“厥民(疑为名)夷,鸟兽毛毨”,冬,“厥民(疑为名)隩,鸟兽氄毛”。丁山对此还有一段说明,他说:“我们知道尧典所传说‘钦若昊天’那段以四中星考验四时的文章,殆与大荒经同原。大荒经所传说四方神名与四方风名直接本于殷商祀典。”(45) 不过我以为这三者的顺序首先应当是《山海经》即民间代代相承的传说、然后是殷商的甲骨文,再后是《尧典》。当然,这样的排列是指知识或观念而言,而非指文字形态。但事实上,究竟何者在先何者为后,这样的顺序问题在这里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间架,通过这一间架,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四方”观念从原始社会到三代及至以后的延续状况。

此外,据常正光的研究,四方与四时有着密切的关系。“四方是以定点为中心,对空间的区分,四时是时间推移的特征,看来时空概念各异”,但根据“测四方知四时的实际,四方和四时,空间和时间又不能分割”。常正光认为,甲骨刻辞中的“出日”、“入日”问题就与“四方”问题有关。其指出:“卜辞的出入日之祭,就是以测定准确的东西方向线为基础从而测得南北方向线的办法。”“东西线可以判定春分秋分的到来,据南北线观测中星及斗柄的指向,又是判定夏至与冬至的一种手段。”而“二至二分为四时之中,于是春、夏、秋、冬四季也随之而可定了”。(46) 而这也就与《山海经》中四方和风神关系的认识对接上了。事实上,学者们在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版上的八方图形中也已经注意到包含有四时的消息。(47) 也就是说,对于四方与四时之间的对应关系早在中国原始社会和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认识。正是以此为基础,遂有《尚书·尧典》中更为完整的记载。《尧典》曰:(www.xing528.com)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在这里,方位、季节、地理、天象是密切相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