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阴阳产生知识背景

中国哲学通史:阴阳产生知识背景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阴阳”语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所知“阴阳”这一语词的最早出处,实际也是阴阳知识、语词及观念发展的“瓜熟蒂落”。西周末年,“阴阳”语词已经超越了日常知识层面,其中的观念内涵日益明显,并且已经逐渐过渡到概念及其思想时期。上述这段文字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哲学观念的“阴阳”语词或概念出现的最早例证。

中国哲学通史:阴阳产生知识背景

与此同时,进入三代以后,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和使用,对立的“二分”语词或概念也出现了。而语词或概念的出现使得思维与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卜辞中已经有这样的对立语词,如东西、出入、有无、吉祸等。《尚书》与《易经》等文献中这类对立语词已很丰富,包括有:左右、先后、上下、大小、刚柔、吉凶、从逆、往来(复)、轻重、平陂、泰否、大人(君子)小人、进退、出入、天地、初终、损益、有无、我彼等等。而且《易经》中有一整套表示吉凶休咎的对立性语词,包括:吉、大吉、亨、元亨、光亨、利贞、无咎、无悔、悔、吝、厉、悔亡、凶等等。而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相当部分是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知识意义上的提炼与总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概念的文字源头与概念的语言源头是不等同的。这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即文字要晚于语言。因此,“二分”语词或概念的实际生成时间可能要早于我们所看到的情况。另外,《尚书》主要是一部政治文献,《易经》则是一本占卜手册。因此,其中对于“二分”对立观念的涉及肯定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们毕竟是“二分”语词或概念化后的第一批成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当我们将视野扩大到知识领域,对立语词及其观念可能就更加丰富和具体。例如这一时期天文学发展迅速,因此,对立语词在这里也会得到使用。这包括二至,即冬至夏至;二分,即春分秋分;日有出入,月有朔望。

这其中,就与后世哲学概念与思想的联结而言,“阴”、“阳”语词的出现无疑最为重要。关于阴阳语词,过去一般认为,甲骨文中已有“阳”字,但少见,是否有“阴”字仍存疑。但据萧良琼的研究,甲骨文中已有“阴”字,用于天气变化,例如“丙辰卜,丁巳其阴乎?允阴。”(《合》19781)这条卜辞的意思是丙辰日占卜,丁巳日会阴天吗?第二天果然阴天了。又如“戊戌卜,其阴乎?己启,不见云。”(《合》20988)这条卜辞说的是,戊戌日占卜,会阴天吗?第二天己(亥)日天开启了,不见云,启是天放晴的意思。又据萧良琼研究,甲骨文中也有“阳”字,但仅见于《屯南》4529,其中有“南阳”一词,南阳应是地名。这表明,就自然的意义来说,古人除了从寒暖等来释“阴”、“阳”外,又可以从地理地势意义释此二字,高明处为阳,低暗处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水之南山之北为阴。萧良琼指出,到现在为止,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阴阳变化的材料。(34) 其实,在我看来,甲骨文最初的“阴”、“阳”语词中没有阴阳变化的含意很可能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作为“阴”、“阳”的语词与天气或气候的关系,并且在更大的范围上与自然的关系,如上述材料就是指的阴晴。目前的研究一般认为,“阴”、“阳”二字最初与寒暖等自然含义有关,这正是在甲骨语词中已经形成或确立了的。

之后,“阴阳”语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尚书·禹贡》中的“岷山之阳”,《易·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就知识、语词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观念的连续性而言,这应当是与前面在甲骨文中所见“南阳”一词相一致的。从语词的角度来说,《诗经》中“阴”、“阳”二字的使用逐渐增多,据徐复观统计,有八个“阴”字,十八个“阳”字。如《大雅·大明》中的“在洽之阳”,《大雅·皇矣》中的“居岐之阳”。并且这个时候也已经出现了“阴阳”这一语词,即《大雅·公刘》中的“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这也是目前所知“阴阳”这一语词的最早出处,实际也是阴阳知识、语词及观念发展的“瓜熟蒂落”。并且我们在这里还应看到,“阴”、“阳”二字的使用不仅有居住的意义,还有农耕的意义,换言之,不仅有生活的意义,还有生产的意义,这都是“阴”、“阳”语词从一开始就已经蕴含着的。总之,上述“阴”、“阳”或“阴阳”大抵都是自然与日常知识层面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意义,因为正是包含了这些意义的“阴阳”语词为后来的哲学概念以及思想奠定了基础。

西周末年,“阴阳”语词已经超越了日常知识层面,其中的观念内涵日益明显,并且已经逐渐过渡到概念及其思想时期。同时,“阴阳”语词及概念也与“气”观念和语词密切联系起来。《国语·周语上》对此有所记载,如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其中说道:“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厎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这里的“阳瘅愤盈”、“阳气俱蒸”、“阴阳分布”都是知识意义上的,同时观念也已蕴含其中,特别是“阴阳分布”一语,“阴阳”均衡的思想已十分明显。另一则更为著名,即是周幽王二年(前780),周太史伯阳父用“阴阳”二气的失调来解释地震原因的记载:(www.xing528.com)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上述这段文字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哲学观念的“阴阳”语词或概念出现的最早例证。事实上,这段文字可能并不应被视作具有哲学观念的“阴阳”语词或概念出现的最早例证,而应被视作哲学观念借助“阴阳”语词或概念得到比较充分阐述的最早例证,这其中涉及了包括平衡、辩证等问题在内的哲学思想。而上述记载都是与知识密切相关的,即其观念与思想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总之,由以上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后世哲学的阴阳思想实际上是一个广泛而漫长的知识积累并观念化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