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哲学:二分对立观念的形成

古代中国哲学:二分对立观念的形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储藏同样对于“二分”观念有重要意义。其次,中国原始先民所从事的极其丰富的制作活动对于“二分”观念的普遍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从整个制陶活动的发展能够看出其与“二分”观念的密切关系。总之,中国人的“二分”对立观念在新石器时代应当已经取得了最初始的形态。确切地说,早期“二分”观念的概括化形式主要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纹饰上,它表现为一些对称性极强的构图。

古代中国哲学:二分对立观念的形成

与整个人类一样,中国人的对立观念也应当在采集和狩猎的年代就逐渐萌发了。特别是伴随着原始农耕和技术时代的到来,有关对立现象的认识也增加了,这无疑会使已经形成的观念固定下来并得到强化。我们也可以将这样一种对立观念称作“二分”观念。考古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大量资料。

首先,由于农业的发达和成熟,原先在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二分”对立印象有可能被延伸和拓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考察:(1) 农作物收获数量之多少会逐渐使人们形成多少这样一种观念。例如原始人已经懂得抛荒、休耕与农作物收获的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学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云南佤族人知道刀耕火种的产量是种子的10倍,而拉犁撒种是15倍。此外,山顶洞人、柳湾遗址及近现代少数民族都有用骨、木记数的实例,这也是产生多与少观念的明证。(22) (2) 农作物收获的多少同时也反映了丰歉观念,而丰歉观念的产生又会导致其他一些观念的形成。如原始人会渐渐意识到农作物的丰歉实际与地力条件密切相关,于是肥与瘠这对对立观念肯定会随之产生。抛荒与轮作方式就是肥瘠这一对观念的体现,对独龙族与佤族所做的调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都建立有相应的抛荒和轮作制度。(23) (3) 农业生产已经普遍涉及效率问题。这首先表现在耕作方式和工具上。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北方广泛使用了锄耕方式,南方广泛使用了耜耕方式,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的耕作效率。此外,谷物加工的进步也反映了效率问题。在裴李岗、磁山等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大量的磨盘、磨棒,这使得大规模加工粮食成为可能。而效率说到底就是快慢观念的反映。(4) 储藏同样对于“二分”观念有重要意义。如磁山遗址储存粮食已有大量窑穴,而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陕县庙底沟三处遗址所发现的窑穴已超过800个。关于窑穴,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样一些与“二分”观念有关的消息:第一,其与容积的大小、深浅等观念相关;第二,其与堆积的多少、厚薄等观念相关;第三,既然窑穴是为了储存,那么它也一定和久与暂这对观念相关。

其次,中国原始先民所从事的极其丰富的制作活动对于“二分”观念的普遍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考察:(1) 例如对石斧与石楔的比较研究表明,它们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斧的刃部要足够的利,背部也相对较薄,作用于劈;而楔的刃部却可以稍钝,背部则要足够的厚,作用于裁。(24) 这里,我们看到了利钝、厚薄两对观念。其他如中原地区广泛使用蚌镰同样是对利钝现象的深刻认识,而龙山文化陶器器型的蛋壳化趋势则是厚薄观念的明显反映。(2) 原始先民开始定居之后,建筑便成了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相应的对立观念,如燥湿就是其中之一。在北方,这突出体现在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的地面涂层上;在南方,其主要反映在以余姚河姆渡为代表的干栏式建筑中。除此之外,建筑活动还包括了许多另外的对立观念,如支柱等构件的粗细与长短、础基的深浅、房屋的高低等等。(25) (3) 制陶是原始先民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从整个制陶活动的发展能够看出其与“二分”观念的密切关系。例如,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慢轮和快轮先后被发明了,由此,快慢这一对观念必然会伴随而至。又如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火道和火眼都较少,而龙山文化时期却很多,多和少这一对观念在此又得到了体现。其他如烧造涉及对温度高低的认识,竖穴替代卧穴则反映了上下意识。(26) (4)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国已普遍使用纺轮来进行纺纱。一般而言,纺轮外径较大、重量较重时,则其转动惯量也就较大,宜于纺制刚度较大的粗硬纤维,成纱亦较粗;而纺轮外径较小、重量较轻时,则其转动惯量也就较小,宜于纺制刚度较小的柔软纤维,成纱亦较细。(27) 在这里,原始先民又接触和使用了多对对立观念,包括大小、轻重、快慢、粗细等等。(www.xing528.com)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总之,中国人的“二分”对立观念在新石器时代应当已经取得了最初始的形态。

而在此基础上,用于表达这一观念的抽象或概括化形式也出现了。那么,这种概括化形式的最早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考察表明,“二分”观念的概括化形式最早是以图形的样式反映出来的。确切地说,早期“二分”观念的概括化形式主要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纹饰上,它表现为一些对称性极强的构图。张朋川的《中国彩陶图谱》对此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根据这一研究,我们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形式。其中一类是几何形纹样。半坡类型晚期彩陶上的鱼纹图案就经常变形处理成为几何形纹样,这之中非常典型的一种形式即是由对应的三角形所构成的对比图案。另一类是∽形旋纹。例如在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中就有许多类似∽形的阴阳对应图形。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在彩陶图案上出现了十分规整的“太极式”旋纹。(28) 抽象或概括化形式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方面能够以其简洁性为“二分”观念在感知觉方面的固化进一步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以其统一性为“二分”观念包括在表意和受意方面的应用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由于有了概括化形式,“二分”观念才不会离散;也由于有了概括化形式,“二分”观念才得到强化。并且,概括化形式更成为未来思考的基石与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