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教育中的学习理论分析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教育中的学习理论分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理论,研究人类知识获取的心理机制。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教育中的学习理论分析

学习理论,研究人类知识获取的心理机制。主要流派有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建构主义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只能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知识灌输对象。

(二)联结主义

联结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联结主义指导的教学设计中,人们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认为学习不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三)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创立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的很多观点更加适用于网络教育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里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也就是说,人们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的。

“同化”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同化过程把新的、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同化使认知结构的内涵增加,带来新的变化。

“顺应”也是一个认知过程。认识主体具有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发展或重构的过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的情况下,主体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革以使其与客体相适应,这就是“顺应”,“顺应”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创建或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或重组

另一个认识过程是“外化”,即让学生在多种情景下应用所学的知识。(www.xing528.com)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强调学习不是外部刺激的结果,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环境对形成有效学习的作用,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属性;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把真实情境创造看作是达成“意义建构”这一最终目标的必要前提。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表述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外界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帮助、促进“同化”与“顺应”两个认知过程的发生和完成,最终达成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其关系是: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

教师——数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强输的内容;

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

教师、教材、媒体三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媒体主要是在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