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听教学模式
一般认为,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学运动,从那时起,各种媒体技术不断运用到教育中来,起初是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后来增加了广播、录音、有声电影等听觉媒体,视觉教学的概念就发展为视听教学;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逐渐成熟,并开始影响视听教学领域,视听教学的概念又发展为视听传播。在此,作者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统整在视听教学模式之下。
1.视觉教学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而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这一事件可视为视觉教育成熟的标志。
2.视听教学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运用到教育之中,视觉教学的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人们开始使用视听教学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视觉教学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可视为视听教学成熟的标志。
3.视听传播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开始兴起,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同时,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开始逐渐影响教育领域。由于新的媒体手段的开发和推广使用,给视听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并且传播学的影响开阔了其视野。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给“视听传播”下了严格的定义,这个定义后来被视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第一个正式定义。
(二)程序教学模式(www.xing528.com)
程序教学又称“机器教学”,是与视听教学几乎同时出现的很有影响的理论和实践,由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L.Pressey)首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发展完善。
1924年,普莱西根据桑代克的学习律,设计了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在普莱西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尔后又发展到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教学。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程序教学得到迅速发展,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程序设计广泛开展,一时获得了成功。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程序教学的机械性和不灵活性,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的指责,并且由于程序教材开发费用昂贵、计算机的出现等原因,程序教学开始衰退。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后计算机被迅速应用于教育领域。1958年,美国IBM公司的沃斯顿研究中心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利用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制算术。
最新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发展集中于以下方面: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网络教学)、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和开始研究的,但其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1985年,美国启动的“2061计划”中特别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政府纷纷制定了推进本国情息技术教育的计划,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各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信息技术教育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我国政府也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相应的政策。2000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l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