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老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是教师最美的语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哪怕是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特别是给“后进生”带来莫大的安慰。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产生重大作用,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曾经有一个学生叫杨波,由于其家长工作单位具有流动性,他整天跟着家长转战南北,学习成绩受到极大的影响。当高一转入华老师班时,学习成绩班里倒数第一,而杨波也被“外来户”“后进生”这双重大山压得抬不起头来。华老师从他看似“无所谓”的眼神中,读出了脆弱和孤独。就像母亲一样,华老师没有嫌弃他,而是不时地鼓励他、帮助他,看到他有点进步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一所普通院校,现在已经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经理。2000年,华老师去北京学习时见到杨波。他看到华老师时的欣喜溢于言表,他把他们那一届所有在京的学生召集在一起,热情招待华老师,共叙离别之情。席间,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老师曾经对他们说过的话,以及这些话语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其中,杨波对她说:“华老师,我终生感激您。当时我的成绩那么差,自己都觉得抬不起头,不好意思面对您。但您却从来没有低看我,您的关心和鼓励使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能有今天,多亏了老师您!”(www.xing528.com)
泰戈尔有言:“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教育也是这样,华老师始终用一种如水般澄澈的心境、如水般柔韧的方式、如水般细腻的关爱,尤其是如水般包容的胸怀培桃育李,让班主任工作在“博爱”中升华。华老师认为:“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何况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她对学生的教育较好地诠释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条教育真谛:“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因为宽容能触及人的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使人的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当然,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绝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而是以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为前提的。对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学生来说,宽容是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味地进行批评和惩罚,就非常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切断今后教育学生的后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