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大咖探秘:16位名师的育人之道

教育大咖探秘:16位名师的育人之道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老师帮助他有了一份对自我的觉察——放下仇恨,就再也不需要那份敏感和愤怒了。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田老师越来越感受到“助人自助”实为真理。在他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他认为更多地帮助了自己。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教育大咖探秘:16位名师的育人之道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田老师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越来越多,“真我公约”也不是万能的。特别是那个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夜里十二点起床在集体宿舍洗衣服,还怀疑老师经常在背后说他坏话的学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因为和原班主任冲突,他已经被迫转过一次学了。他用尽千方百计,依然不能使他像一个正常学生那样。为什么会这样呢?他想知道真正的原因,于是他开始自学心理咨询

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自费数万元,学习精神分析、意向对话、家庭系统排列、催眠、团体心理咨询,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向他敞开了。

有一个女生,一至五年级成绩一直优秀,参加学校演讲、作文大赛总是一等奖,学校重大活动都由她做主持。可是,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总是与老师和父母对着干,越是不让做的事越去做,学习上应付逃避,学校里屡屡违纪,不服母亲管教,甚至和母亲大打出手。

利用心理咨询的技术,经过深层沟通,他发现,这个女孩的表现原来是为了挽救父母之间已经破裂的婚姻关系,她不惜以自己的颓废、自虐来唤起父母的关注和改变。纠缠于父母关系之中的子女,往往受到重大的伤害。

经过进一步的沟通,他还发现这个女生的命运与她的母亲有着紧密的联系。

母亲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大学生,在选对象的时候要求条件比较高,选到最后选中了女孩的父亲。可是,父亲却给母亲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家务与孩子不管,脾气暴躁,经常夜不归宿。最后,母亲忍无可忍,与这个男人离婚。

这个母亲承认,这个被认为不负责任的丈夫与自己的父亲极为相似,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与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极其相似。原来,在这个母亲的心目中,有一个儿时的信念,自己的父亲不应该那样冷漠地对待自己的母亲,自己要努力改变父亲,救赎母亲。对于当年的孩子来说,这个任务是无法完成的。于是,这个情结就被深深地压进潜意识,成为一个“未完成情结”。完成“未完成事件”,解开“未完成情结”,就成了她重要的追求,这是一股很强大的能量。

这个妻子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将这种能量释放在丈夫身上:找一个和父亲相类似的男人,创造出一种类似于父母之间关系的夫妻关系,然后通过改变丈夫,或者改变夫妻之间的关系,达到对于父亲的改变或者母亲的救赎。当然,这只能是象征性的。因为此时父母已经很老,甚至不在世了。可是,如果一旦成功,这种自己内心情结的完成却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一个妻子如果致力于改变丈夫,往往会两败俱伤,因为别人无法改变。这个母亲的失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女儿继承,女儿又在努力地进行对自己父母婚姻的救赎。这就是所谓家庭宿命的内幕。

当母亲认识到这一切,并开始改变的时候,这个孩子的一切都好了起来。

一个七年级男生,不容易安静学习,好惹是生非,好打架。而孩子的父亲对孩子非常关心,经常教育他不要与人打架,要尽量宽容忍耐。可是,打架依然经常发生。孩子和父亲都认为别人经常来找茬,但在别人眼中并不是如此,因为这个男孩比较好动,喜欢到别的班里找人找事。

这个男孩的父亲容易被激惹,别人一句玩笑,甚至小孩子一句骂人的话,会令他非常激愤,他会理解成“被侮辱、被欺负”。因此,他反复对儿子强调:“我们不欺负别人,但别人欺负我们不行!”有时候,儿子说被人欺负了,他就会气势汹汹地找上对方的家门。(www.xing528.com)

经过进一步沟通,他了解了这个男人的幼年时期正值“文革”,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受人欺辱。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无法理解自己和家人为什么会被人无缘无故地批斗,为什么要在别人睡觉的时候,被罚扫大街。这些在当年当然无法理解,更无力反抗。

这颗愤怒的种子被深深地压入潜意识。“等我长大了,我要抗争。任何人不能欺负我!”这个坚定的信念,深入了他的潜意识。他要努力捍卫自己的尊严,练武强身、拉帮结伙、发家治富……都成为他的手段。

“文革”已过去多年,可这个情结却被保留了下来。那种愤怒已经成为他自身的一种情绪习惯,他要用他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来保持那一份高愤怒,这使他易被激惹。当然,这也是他自己奋斗的动力。他努力在社会上混得更好,让人看得起。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今天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有了一定的地位,可孩子又成为他的心病。但是,谁又能知道这孩子是来帮助父亲成长的呢?

田老师帮助他有了一份对自我的觉察——放下仇恨,就再也不需要那份敏感和愤怒了。让那颗曾经被伤害的心从过去停留的地方,跨过千山万水来到现在,和他的身体同在。他高兴地发现,他已经成长,获得了一份平和与圆满。

因为父亲的释然,孩子易激惹好打架的毛病不攻自破了。

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田老师越来越感受到“助人自助”实为真理。在他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他认为更多地帮助了自己。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这一代人内心的恐惧太多。小时候的农耕生活,内心感觉自己的命运没法由自己控制。旱涝冰雪,都能把自己辛苦培养的庄稼毁灭,内心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于是,拼命学习,希望能端上铁饭碗。十年寒窗,终于做了教师,恐惧反倒更多了:家长和学校要成绩,怕教不好;学生厌学,不守纪,甚至故意和老师作对。于是,更多的不安压向自己的内心,内心的恐惧不断投射到学生身上,就发现学生身上有太多的问题:不尊敬师长,不认真学习,不扎实,不吃苦……于是,恶性循环。

这一代初中学生的家长,也经历了时代的跨越式发展,身上也有那么多的恐惧与不适,于是又投射到孩子身上,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真的很多。一切已成为过去,现在也将成为过去,可内心却没有让它过去。物质生活改善了,恐惧水平却没有降低,甚至被现在更激烈的竞争加剧了。因此,幸福感没有和物质生活水平同步上升。这令人纠结,而解决的希望也在于纠结!解决之道就在于:面对,看清,接受。当我们怀着平静的心接受这一切变化的时候,改变更容易发生。

放下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才能真正地爱,才能接受任何一个与众不同却又完美无比的生命个体。田老师说:“爱学生,先从爱我们自己开始吧!带着一份平和喜悦上路,为了爱,超越爱,我们定会在育人的修行之路上获得更高层次的圆满。”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我,超越功利,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博爱且会爱的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具有强大而充满正能量的气场,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学生。

当教师对自己、对学生,带着足够的爱和信任,去探寻教育规律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