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间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这是于老师经常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话。
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于老师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孩子并不都是最听话的,但绝对都是最阳光的;每个孩子并不都是最聪明的,但都是最勤奋的;每个孩子并不都是最有力气的,但都是最有爱心、最善于感恩的……于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才最终成就了孩子们的这些品质习惯。于老师始终认为,通过活动育人,才能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
关心每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具有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这是一个孩子走向自信的标志。而这种舞台的搭建,则需要很多机会。于老师每学年都会给孩子们创造很多次这样的机会。每学期,于老师都会进行班干部的竞选,而这种竞选在她的班级显得格外郑重庄严。首先,于老师在班级博客中郑重公布班干部职位的安排。然后,每位同学和家长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岗位申报,并且及时准备演讲稿,在班会中进行竞职演说。最后,进行同学选举和任课老师共同评定产生,并颁发聘书。于老师深刻感受到,很多性格内向的孩子通过这次锻炼,性格也改变了很多。每次竞选前,于老师不但在班级进行发动工作,而且做好家长的工作,希望每位家长都做孩子的坚实后盾,和孩子一起成长。就像于老师经常所说的:“成功的大门向每个孩子打开。只要孩子有勇气站在讲台上,他就成功了一半。他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演讲,就再一次挑战了自己。不要小看几分钟的时间,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意义深远。”每个家庭都积极参与于老师组织的每次活动,因为每次活动都给大家带来不一般的感受,感受到孩子的精彩,享受到孩子的成长。“只要是于老师组织的活动,我们都绝对参加,我们坚定了跟随于老师的步伐。”每位家长推心置腹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充满活力的班级活动。从学生走进班级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为孩子们有计划地进行习惯的培养,并且制定每个月需要养成的好习惯、下月要延伸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每个月自己需要努力的目标。于老师还定期发放喜报,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肯定的幸福感,从而坚定努力的方向。在班级中,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们的未来。她通过做“清华最佳储户”“建立班级植物角、动物角”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培养品质。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于老师将很多活动列入自己的教学常规活动。例如,每年的踏春、海边篝火晚会、“我们一起植树去”等活动,都成了传统活动项目。孩子们在精彩的活动中体验着成长带来的快乐,积极乐观的品格悄然形成。(www.xing528.com)
我是感恩明星。习惯了享受的孩子,对付出给予显得有些麻木。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上好的一堂课。于老师每周都会布置相应的感恩作业,然后将感恩行动慢慢内化成一种习惯。一年级的孩子还小,但感恩教育不可少。她为每个孩子布置了相应的实践作业,如《我给妈妈洗洗脚》《我给妈妈倒杯水》《我是家庭小主人》等,都充分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沟通。孟初的妈妈满含热泪写下了内心的感动:“当孩子的一双小手不停地揉搓着我的脚时,我的眼眶里不禁含满了泪水。昔日那个在我怀里撒娇的宝贝仿佛突然间长大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正是感恩行动的有效落实,真正将学生和家长的心连到了一起。
感恩经典日日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清晨,每当你走进大光华学校,就会听到于老师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诵读声。这是她班里的学生正在进行《弟子规》的每日诵读。随着学生的慢慢长大,文化育人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于老师将“背诵《弟子规》,落实在行动”作为班级文化。学生通过背诵经典,既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学习到祖国文化,也传承了古人的很多积极感恩行动。学生根据自己所背诵的经典,然后落实到行动,并且采用撰写“每周感恩日记”的行动呈现出来,并通过感恩队会进行再次提升。
系列感恩主题班队会。《妈妈,您辛苦了》《老师,您好》《谢谢你,我的伙伴》等班队会的召开都能让学生为之动容,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每次班队会,学生都能敞开心扉,讲述内心的感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从而在行动中学会去感恩别人,快乐自己。感恩汇报见成长。每年元旦前夕,学校都会安排相应的活动,让孩子将自己一学年的收获展示给家长看。“一幅工整的俊字”“一个响亮的回答”“经典诵读我最棒”等,都让大家看到孩子们优秀的成长。看到孩子们已经在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于老师喜在心头、乐在眉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