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维基百科质量控制原则、标准和策略的分析,结合维基百科自身的资源生成方式,不难发现维基百科大规模用户群体之间的协作编辑和修改是其高质量的主要保证。同时研究人员对一些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平台如博客型知识社区、论坛型知识社区以及互动问答型知识社区进行了案例分析,先后考察了海盐教师博客(http://www.jsblog.cn/)、几何画板(GSP)与GeoGebra(GGB)交流论坛(http://www.gspggb.com)以及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结合以上分析,同时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如下:
1.参与资源创作的人数
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在接受英国BBC访谈的时候表示,维基百科参与人数越多越容易保证质量。由此可见参与资源创作的人数是影响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质量的因素之一。因为参与人数越多,思想和观点的碰撞越多,质疑也会越多,越容易集思广益,使资源在不断被修改和完善中提高质量。赵东杰等人在对维基百科条目编辑交互网络演化机制进行研究时发现,当条目版本数小于100时,参与者之间交互不明显,交流争论有限,条目内容存在较大冗余,条目质量较低;而当条目版本数在100到400之间时,条目质量和知名度较高,参与者数量较多,编辑行为注重准确性,条目内容更为正确和可信,参与者之间的交互也开始增多,词条冗余内容减少,正确内容大量增加;而当条目版本数大于400时,词条质量和知名度很高,词条内容更为精炼和准确,编辑者之间的交互减少,群体逐渐达成共识[40]。由上述研究可看出,参与创作和编辑的人数越多,对资源编辑的版本数会相应增多,同时资源质量也会不断提升。这一研究结论同时可以推广到其他用户协作式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创建中。
2.用户互动的深度
互动深度主要用来衡量参与资源创作的用户在互动过程中发言、回复或评论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程度。互动深度可简单分为深度互动、中度互动和浅度互动。深度互动指参与互动的双方就创建的资源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参与者独立思考,对资源内容出现的问题进行质疑,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讨论引发了参与者的反思,促进了对资源内容的深入认识;中度互动是指交流内容创建和编辑的心得体会,结合创建过程总结个人看法,简要评论资源编辑中出现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浅度互动则主要表现为使用少量文字的简单表达和简单回应,很多时候是一种附和,缺乏个人的独立思考。用户互动的深度会对用于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深度互动会促进高质量资源的产生,中度互动生成的资源质量会较高,而浅度互动生成的资源往往质量一般,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都有待提高。(www.xing528.com)
3.参与者的知识水平特征
参与者的知识水平会对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质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参与者对所创建资源内容的熟悉程度和专业相关程度将其界定为专业参与者和非专业参与者。专业参与者具有与创建内容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创建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般较高;而非专业参与者创建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则相应较低。资源的质量与专业参与者占参与者总数的比例成正相关,即专业参与者占参与者总数的比例越高,则资源的质量会相对高一些。同时,参与者知识背景的异质性也会对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质量产生影响。异质性越强,则越容易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有助于资源质量的提高;而异质性越弱,表示参与者的学科背景基本相似,很难形成意见方面的碰撞,则编辑版本次数也会相应减少。
4.平台内部的资源质量控制机制
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平台内部的资源质量控制机制是确保该平台上用户生成资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效的资源质量控制机制,如同行评价机制、用户评价机制、多角色监督机制、系统自动检测机制等都可以对生成性学习资源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知识性进行控制和把关,筛选剔除掉一些评价较差或评分较低的资源条目,以提高资源的整体质量。但在所考察的用户生成性资源平台中,并非都具备这样的资源质量控制机制,比如,博客型知识社区和论坛型知识社区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在质量控制上主要以用户评论和博主推荐为主,缺乏更为客观准确的质量评价及控制策略;互动问答型知识社区采用了用户评价、评论和投票等质量控制策略,能使生成的资源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