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的多语言、内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参与的协作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准确且中立的网络百科全书,它能够通过大量的网络入口和丰富的层次分类体系为浏览者提供海量的百科知识资源。维基百科虽然不是专业的面向学科的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平台,但其在百科知识开放式生产方面已经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为其他类型学习资源的开放式生产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2005年11月,英国《自然》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维基百科具有与《大英百科全书》大致相当的准确度。Priedhorsky的研究指出,大多数针对维基百科的恶意破坏都能迅速被修复[34]。由此可见维基百科知识内容具有良好的质量和可信度。这都归功于维基百科严格的质量控制原则、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控制策略。
(一)维基百科的质量控制原则
维基百科在内容质量控制方面有三个核心原则,分别是内容中立原则、可查证原则和非原创性原则。
1.内容中立原则
内容中立(Neutral Point of View,NPOV)是维基百科内容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条目创建过程中用户不带任何偏见,能平等客观表述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当参与用户就某一条目主题产生多个不同观点或围绕某一观点争执不休的时候,维持内容中立观点是解决这些冲突和争端的主要方法。该原则同时要求维基百科条目的内容应该清晰地描述条目主题中的争议,如果发现某些条目的内容带有偏见,这些条目将很快被修正[35]。
2.可查证原则
可查证原则是指为了保证维基百科条目的可靠性,用户在编辑和修改条目的同时,必须提供可靠的公开的参考来源。该原则是为了防止用户对某一条目内容是否中立产生质疑,从而提供相应的证据。维基百科明确指出所有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都应使用内嵌引用来提供相应的来源。引用的来源须明确地支持条目中出现的信息,并且来源须以清晰准确的方式列出,使用户能够找到支持被质疑内容的原始材料。
3.非原创性原则
所谓原创性是指未发表过的事实、争论、推论和想法以及对未发表的材料进行分析或总结,并产生新的立场。非原创性原则意味着维基百科不是发表原创个人观点和经验的场所,而是鼓励用户在研究大量与条目主题相关的可靠来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36]。
(二)维基百科的质量控制标准
为了对条目内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维基百科同时制订了相应的条目质量评级标准,该标准目前已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中进行应用。该标准将维基百科条目按其质量优劣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特色条目、甲级条目、优良条目、乙级条目、丙级条目和初级条目。其中特色条目和优良条目还需经过同行评价和投票候选。甲级是质量介于特色条目和优良条目之间的一种条目等级,如果一个条目达到甲级,表示该条目的状态是“已完成”,不需要再进行修改和完善。各等级条目及相应的标准描述见表7-4。
表7-4 维基百科条目质量评级标准(1.0版)
续表(www.xing528.com)
除了制订条目质量评级标准外,维基百科还使用条目评分工具对维基百科条目质量进行调查,以鼓励参与者对条目的质量进行评价。该工具将维基百科条目质量评价分为四个方面,依次为:可信度、客观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可信度是以可查证原则作为参照,要求条目必须提供各种已发表的“证据”来证明内容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客观性是以内容中立原则作为参照,要求条目平等客观地表达观点或陈述事实,不带任何偏见;完整性是指维基百科条目必须在准确及客观的基础上,多角度多立场地表达与条目主题相关的信息内容,让用户对条目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读性是指条目内容行文通畅,符合逻辑,易于阅读,同时排版符合一般的互联网内容发布规范,符合网络百科全书的编辑风格。
(三)维基百科的质量控制策略
维基百科的发展是建立在维基百科成员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流基础上的,而维基百科的质量控制框架也是以用户的协作和讨论为基础,具体框架[37]如图7-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一个维基百科条目需经历准确性和观点中立的判断,经过历史更新、讨论、候选、多角色监控与评价等环节,最终达到特色条目状态。从质量控制策略层面来讲,维基百科的质量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多角色参与控制策略和同行评审策略。
图7-1 维基百科的质量控制框架
1.多角色参与控制策略
多角色参与控制是指在维基百科条目质量控制中,不再有严格的主体职责划分。用户的角色会随着自我的需求动态变化,不同角色主体的参与也使条目质量的控制变得十分高效。
维基百科自身并没有对用户的权限进行非常严格的限定和划分,主要是通过账户的属性划分出三个群体。首先是注册用户,注册用户拥有属于自己的专有网名和登录密码。其次是匿名用户,这一类用户也具有一定的编写资源条目权限,但他们能编写条目的数量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最后是管理员,管理员属于特殊属性的注册用户,与普通注册用户相比他们具有部分管理权限,比如,可以对垃圾文档或重复条目进行删除,对某一正遭破坏的文档进行保护或对恶意用户的IP地址进行封杀等。在维基百科内容质量控制过程中,一个注册用户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首先是编辑人的角色,能对条目进行创建或者对已有条目的内容进行修改、编辑等;其次是质量保证代理的角色,用户可以跟踪条目的动态变化状况,以便及时对被恶意编辑的条目进行修复,并促进内容创建者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深度协作等;再次是环境监控者的角色,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状况进行监控,实现对维基百科中有代表性条目内容的质量的有效控制[38]。
参与者多角色的扮演有利于管理者将管理权限下放,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扮演管理者和监控者的角色,能对维基百科条目的内容质量及时进行监控和反馈,从而有助于异质性参与者对条目的不断质疑和修改,使条目的版本数不断增加,同时其质量也不断提高。
2.同行评审策略
维基百科中的同行评审与学术文章的同行评审类似,是指将条目公开给更广泛的编辑者,请他们进行更仔细的评阅和检查,其目标是通过多人多次审查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条目内容。具体流程是首先申请者提出对条目进行同行评审,随后条目被列入专门的同行评审页面,这样所有的编辑者都可以参与同行评审,并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条目的作者可以根据评议者的建议对条目内容进行完善。维基百科同时鼓励申请者在同行评审过程中通过“同行评审志愿者页面”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评议志愿者参与[39]。一个条目在同行评审页面接受评审的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在此期间,参与者可以对该条目发表意见或参与协作。超过一个月的条目将会被同行评审页自动复制到该条目的讨论页。同行评审的要点分为内容与遣词、格式与排版、参考与观点三个方面。其中内容与遣词主要包括条目内的学术成分、遣词造句、翻译精确性、术语、完成度及连贯性等方面;格式与排版主要包括专题格式、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列表及章节排版等信息;参考与观点主要包括是否有参考文献、中立观点、未发表的原创、脚注以及其他方针与指南等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