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度百科互动特点及影响

百度百科互动特点及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以百度百科贴吧的成员互动关系为例进行透视,可以发现以百度百科为代表的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生成过程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存在以下特点:其一,互动群体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小世界效应。以上多种因素决定了百度百科贴吧成员整体网络密度较低,这种网络密度较低的现象也印证了百度百科贴吧是一个结构较为松散、耦合度较低的互动群体。

以百度百科贴吧的成员互动关系为例进行透视,可以发现以百度百科为代表的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生成过程中的用户互动行为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互动群体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小世界效应。互动群体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局部小团体,团体成员之间容易形成相互的依赖感,同时在长期的接触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认同感也会增强,从而会具备小集团的内聚力。小世界效应同时说明该群体成员之间建立联系时只需要付出较小的信息传播代价,成员之间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比较迅速,受到的阻力较小,这种现象有利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互动和知识分享。同时群体的异质性系数较小也说明群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兴趣和知识领域的相似等,这也有助于形成协作创作资源的合力。

其二,互动群体的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一般来说,网络密度越大,表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会更紧密,凝聚力也更强。但从分析结果来看,样本群体的整体密度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在百度百科贴吧这样一个成员数量庞大的社区中,可供讨论的主题非常多,成员选择参与互动的范围很广,这样容易导致成员的兴趣分散,不利于产生深度的互动;二是网络群体所特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去中心化和多元身份等特点,也会造成成员在参与互动时产生一定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加之群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参与程度较低的边缘化成员,如“潜水者”等。以上多种因素决定了百度百科贴吧成员整体网络密度较低,这种网络密度较低的现象也印证了百度百科贴吧是一个结构较为松散、耦合度较低的互动群体。

其三,互动群体角色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对图的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测度值来看,该群体中既存在着少数核心互动者,同时也存在接近三分之一的边缘参与者。我们通常将核心互动者称为核心贡献者或意见领袖,这部分成员既能同其他成员进行互动,又能协调其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对信息资源的控制、社区的声望以及对他人影响力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影响;边缘参与者在群体中处于游离态或边缘化的地位,不善于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较低,位于整个网络群体的边缘。

针对该互动群体社会互动关系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引入激励机制

为了增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有必要引入相关激励措施和制度,对互动较多和创建内容质量较高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那些经常不发言或无内容创建行为的成员则可以给予相关惩罚。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由参与者共同投票选举互动最活跃的成员和互动最不活跃的成员,并将成员网名在公共讨论区里进行张贴,以此激励成员更加积极地参与互动活动。同时也可以采取积分形式,依据参与者参与讨论的数量、质量、互动次数等建立相关的积分标准,成员的积分情况会定期在群内进行公布,以此激发成员互动的热情。

2.发挥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

意见领袖对互动创作群体的互动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因此,意见领袖应充分发挥这种导向作用,在群体内营造一种积极参与和积极互动的氛围,以出色的个人表达能力引导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关注。意见领袖除了以身作则进行深度互动外,还应经常抛出一些与资源创建主题深度相关的热点问题,引起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注意,以问题为导向,倡导有感而发。同时,意见领袖也应该加强对边缘化成员的关心和帮助,使整个群体成员能团结在一起,提高资源创作的效率。

3.吸引领域专家加入

成员间互动关系不是很紧密,很大的原因是群体内没有领域专家的参与,知识讨论内容在学术性和深度方面都不够,如果能吸引某方面的专家或教师加入该群,充当顾问或评论者的角色,则可以引导群体内的讨论内容层层深入,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成员的参与。具体操作上可以由管理员出面邀请圈内较为权威或知名的人士加入社区里面,对互动内容起指导和把关的作用。

【注释】

[1]霍锐.博客中的互动行为对博主忠诚度影响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与过程[J].社会学研究,2003(5):8-18.

[3]游梦潇.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研究——以天涯社区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4]王晓光.博客社区内的互动交流结构——基于评论行为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4):53-59,110.

[5]宁寒松.线上互动系统中“舆论领袖”的缺失及成因——以百度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2(8):119-120.

[6]杨英.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互动模型研究——以上海某中学百度BBS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7):69-72.

[7]毛波,尤雯雯.虚拟社区成员分类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A1):1069-1073.(www.xing528.com)

[8]赵宇翔,朱庆华.Web 2.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主要动因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107-116.

[9]万力勇,赵呈领,廖伟伟,等.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54-58.

[10]张薇薇,王昊,朱晓东.互联网用户协同创作与内容共享的活动系统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27-37.

[11]KANG Y C.维基百科社区知识建构历程之研究——社会建构主义观点[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9.

[12]KANG Y C.维基百科社区知识建构历程之研究——社会建构主义观点[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9.

[13]郭海霞.SNS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研究[J].情报杂志,2011(A2):126-129.

[14]石艳霞.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

[15]吴克文,赵宇翔,朱庆华.社会化问答网站使用模式分析——以雅虎知识堂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2):57-63.

[16]左美云,姜熙.中文知识问答分享平台激励机制比较分析——以百度知道、腾讯搜搜问问、新浪爱问知识人为例[J].中国信息界,2010(11):25-30.

[17]徐琦.“社会网”理论述评[J].新华文摘,2000(10):193-195.

[18]BARRY W,KEITH H.Living networked on and offline[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9,28(6):648-654.

[19]杨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虚实社区特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0]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1-108.

[21]维基百科.复杂网络[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8D%E6%9D%82%E7%BD%91%E7%BB%9C.

[22]姜鑫,田志伟.微博社区内信息传播的“小世界”现象及实证研究——以腾讯微博为例[J].情报科学,2012(8):1139-1142.

[23]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4-127.

[24]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8-1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