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生成模型研究结果

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生成模型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前文所述,生命周期理论是基于生物生命周期的思想,将研究对象从其形成到最后消亡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该模型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来考量生成的学习资源,并将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的生命周期分为资源产生期、资源发展期、资源流通期、资源增值期、资源成熟期、资源退化期和资源消亡期等几个阶段。以上四种机制圈环环相扣,互为基础,成为资源完成生命周期的有力保障。

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生成模型研究结果

根据前文所述,生命周期理论是基于生物生命周期的思想,将研究对象从其形成到最后消亡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而对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其先后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有机生命体的典型特征,其生命周期经历生产、发布、加工、利用等不同阶段。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不同编辑者和使用者的交换共享,实现资源的不断更新、复制和改善,体现出新陈代谢、自我复制及突变等特征。再者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价值有限性,它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时期和面向不同学习者群体时都具有价值波动性和局限性[23]

本书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生命周期,提出了一个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的生成模型,如图2-4所示。该模型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来考量生成的学习资源,并将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的生命周期分为资源产生期、资源发展期、资源流通期、资源增值期、资源成熟期、资源退化期和资源消亡期等几个阶段。同心圆的最里层是资源在生命周期的形成和发展图示,资源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与用户的创作编辑行为相对应,如资源产生期对应用户的主动贡献,资源发展期对应其他用户对内容的编辑,资源流通期对应用户之间的互动磋商和相互认同,资源增值期对应用户对资源的重新建构,资源成熟期对应资源的开放共享。其外围的四个圆环层分别代表资源生成的相关机制。从外到内,第一层圆环代表的是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机制,包括资源的质量测评框架、质量控制框架和质量控制策略等,该层是资源质量的守护层;第二层圆环代表的是资源生成过程中的用户参与机制,包括用户的参与动机、驱动因素和参与行为,以及参与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关系等;第三层圆环代表的是资源生成过程中的用户互动机制,包括用户之间的交流机制、协作机制、冲突机制和共享机制等,互动机制是资源生成行为的基础;第四层圆环代表的是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的知识组织机制,包括资源的演化机制(自组织模式、链接模式)、资源的关联机制、资源的聚合机制和资源的微观结构等。以上四种机制圈环环相扣,互为基础,成为资源完成生命周期的有力保障。

图2-4 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生成模型

【注释】

[1]车鸿文.精细加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2]张莹李玉斌.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网络课程中高级知识学习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6):45-47,71.

[3]吴育锋.试论协同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5(5):75-76.

[4]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解利,汪颖.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6):71-75.

[6]YOCHAI B.The battle over the institutional ecosystem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2001,44(2):84.

[7]姚灿中,杨建梅.多Agent大众生产系统的群体行为选择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1):8-11.

[8]李志宏,王娜.大众生产系统发展动力机制建模——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J].科学学研究,2012(2):232-240.

[9]廖开际,赵兴庐,杨建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知识大众生产系统演化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7):106-110.

[10]百度百科.群体智能[EB/OL].[2016-04-10].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91012/9377583.htm.(www.xing528.com)

[11]百度百科.博客[EB/OL].[2016-04-10].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09/4904688.htm.

[12]百度百科.播客[EB/OL].[2016-04-10].http://baike.baidu.com/view/7024.htm.

[13]百度百科.Wiki[EB/OL].[2016-04-10].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37/12027146.htm.

[14]赵宇翔.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与激励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5]赵宇翔.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与激励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6]YATES J,ORLIKOWSKI W J,JACKSON A.The six key dimensions of understanding media[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9(2):63.

[17]MALONE T W,LAUBACHER R,DELLAROCAS C.Harnessing crowds:mapping the genome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R].MIT Sloan School Working Paper.http://cci.mit.edu/publications/CCIwp2009-01.pdf.

[18]赵宇翔.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与激励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9]马文娜.从活动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EB/OL].[2009-11-30].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00911-800.

[20]马文娜.从活动理论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EB/OL].[2009-11-30].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00911-800.

[21]张薇薇,王昊,朱晓东.互联网用户协同创作与内容共享的活动系统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27-37.

[22]张薇薇,王昊,朱晓东.互联网用户协同创作与内容共享的活动系统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27-37.

[23]朱水莲,刘春年.教育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比较与关键问题分析[J].现代情报,2011(11):17-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