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理论,主要研究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活动理论将人类认识的起因和心理发展的过程都放在活动之上,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与外部实践活动是辩证统一的[19]。活动理论框架及构成要素如图2-2所示。
图2-2 活动理论框架及构成要素
该框架主要包括六个要素: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规则和分工。在该系统中,主体、客体和工具属于核心要素。共同体、规则和分工描述的是个体活动发生所依赖的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体是指多个活动主体所构成的群体;规则是指对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法律、政策和规定,以及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标准等;分工多数情况下是指共同体内各个成员的任务分配,有时也指共同体内的权力和地位分配。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四个子系统,依次为:生产子系统、消耗子系统、交换子系统和分配子系统。生产子系统是四个子系统的中心,其他子系统服务于生产子系统,同时对整个活动系统进行协调与支持[20]。
张薇薇等人构建了一个基于活动理论的互联网用户协同创作与内容共享的活动系统框架。笔者在借鉴该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活动理论的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生成模型,具体如图2-3所示。
(www.xing528.com)
-3 基于活动理论的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生成模型
该模型包含六个要素,其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和社群)和三个中介要素(工具、规则和角色)以及四个子系统(创作子系统、共享子系统、沟通子系统和协作子系统)。就核心要素而言,主体是指完成资源生成行为的实际行动者,这里特指参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创作的用户个体。客体是指主体的创作活动所生产出的对象,这里指用户生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网络百科全书中的资源词条、SNS中用户上传的视频和图像、博客中共享的学习心得和日志等。客体在诞生初期往往是尚待完善的初始化资源,经过不同用户共同协作与编辑,逐渐成为较为完善的资源。社群是活动主体构成的集合,也称为共同体。社群是资源生成活动的主体由于兴趣或任务聚集而成的一个虚拟团体,这里指参与资源共同创作与共享的网民群体。
三个中介要素中的工具是指资源创作过程中用户使用的技术工具或认知工具等。比如,网络百科全书系统通过Wiki技术使用户创建资源的过程变得简单快捷。工具的存在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生成具有极强的辅助作用。主体与社群的其他成员通过相应的交流工具完成各种社会性互动,主体与客体之间主要通过内容创作工具进行交互。规则是指互动生成活动中的社会性规范、原则或准则等,由社群或Web 2.0网站管理者制定并由成员共同遵守。规则可以对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维持社群成员“和睦相处”。角色主要是指参与者在社群中所扮演的角色类型[21]。
在三个子系统中,创作子系统包含用户主体、客体和工具三个要素。该系统包含以下三个活动要素:活动的主体——资源内容的创建者,活动的客体——创作生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工具——创作工具以及影响资源创作的各类信息行为等。共享子系统涉及主体、社群和客体三个核心要素,生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得以在社群内进行共享,同时社群成员也会共同维护和发展客体成果——生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沟通子系统包含主体、社群和规则三个要素。参与成员在社群的各种规范和准则的调节和约束之下,通过交流和协商来调节社群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持参与成员之间的正常互动。协作子系统则包含社群、客体和角色三个要素。社群通过成员自我角色定位和相互协作来完成资源生成系统的目标[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