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研究:网众互动内容现况

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研究:网众互动内容现况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众互动生成”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核心词:网众互动和网众生成。目前对于网众互动生成的研究较少,而对于网众互动和网众生成则各有相关的研究。(二)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研究在将“网众互动”与“网众生成”整合成“网众互动生成内容”之后,既要考虑网众互动的因素,又要考虑网众生成的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研究者从不同理论角度对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机制进行了探索。

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研究:网众互动内容现况

“网众互动生成”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核心词:网众互动和网众生成。网众互动和网众生成的交集是网众互动生成。目前对于网众互动生成的研究较少,而对于网众互动和网众生成则各有相关的研究。

(一)网众互动的研究

网众互动是网民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及相应的交流工具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互动,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信息交流与意见交换方面。网众互动与现实社会人际互动不同的是,互动的过程是跨越时空、非临场的,其在社会规范、道德约束、社会认同等方面与现实社会人际互动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目前有关网众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社区的互动类型和关系上[27]。如Vrasidas C和Veletsianos G将网众互动的模式分为三个维度:认知维度、建构维度和群体维度。每一个维度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认知维度又可分为分布式认知和情境式认知,建构维度又可分为社会和个人两个子维度,而群体维度又可分为本地群体维度和非本地群体维度[28]。Kozinets根据沟通目标和交流倾向将虚拟社区成员的互动模式分为四类,分别为关系模式、娱乐模式、信息模式和转换模式。基于关系模式的互动一般具有目的性、主题性和社会性,此模式中的成员往往属于某固定团体的内部成员,他们能与社区保持较为固定的互动关系;娱乐模式的沟通目标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交流倾向趋向于个人化,以娱乐和消遣作为其主要目的;信息模式的沟通目标一般带有一定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大部分成员对建立社区社交关系不感兴趣,而以对主题的爱好及浏览为主,其互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或内容的收集,此种互动通常以个人短期获取相关信息为主;转换模式的互动成员一般属于行动主义者,他们既对社区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同时也倾向于对社区的信息资源进行消费[29]

杨堤雅以虚拟社区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为基础,根据信息传播的特性将成员之间的互动分为以下四种模式:①互动问答模式:该互动方式主要是提出问题与获得解答;②信息强化模式:各个成员提出各自的观点使话题讨论不断深入;③情感交流模式:互动主要表现为以情感为主要目标的交流,如聊天、问候和互诉衷肠等互动行为;④干扰与反制模式:即互动中的破坏与维护活动,表现为干扰者扰乱社区的正常互动秩序,同时其他成员对互动秩序进行维护和协调[30]。(www.xing528.com)

(二)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研究

在将“网众互动”与“网众生成”整合成“网众互动生成内容”之后,既要考虑网众互动的因素,又要考虑网众生成的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研究者从不同理论角度对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机制进行了探索。如张薇薇采用活动理论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构建了网众协同创作与内容生成的活动系统模型,并分析了其活动要素及活动结构[31];丁大尉等以维基百科为例考察了网络信息空间中互动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出了知识—社会互动视域下的知识建构机制[32],包括知识建构的多主体参与性、知识增长的历时性、知识体系的相对系统性、知识生成的情境性等;Kang Y C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对维基百科互动生成资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33]

同时网众互动生成内容的质量问题开始引起少数学者的关注,文献分析表明,网众互动生成内容在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内容大量重复、用户创作的原创性和知识水平不高、类目体系不完善、词条准确性不高等。王丹丹分析了维基百科的交流模式和工作组织对维基百科内容质量的影响,总结了维基百科质量保证的过程及控制方式[34];陈欣等提出采用内容过滤器来降低内容的重复率[35];赵宇翔和朱庆华分析了视频类UGC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个面向视频类UGC的质量测评框架,从对象层、维度层和测度层三个层面构建了相应的质量测评体系[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