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对人是有目的倾向性的。例如,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算法,即通过某些预定的标准对一组备选动作进行排序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策。虽然算法在设计的阶段不会对人产生影响,但是在算法设计刚开始时就已经负载价值,只不过价值要在算法的应用阶段实现。”[21]这种倾向性表现在今天的新闻传播领域就是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偏好向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商品、广告、资讯和娱乐推荐。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将这种个性化算法推荐的方式应用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不同场景之中,用户也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算法的无处不在,他们在算法提供的各种选项之中汲取信息、数据、内容、知识乃至智慧,但随之而来的除了表面的繁华热闹,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困扰和担忧,最典型的就是对“信息茧房”“算法垄断”的讨论。“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22]
算法推荐所造成的信息茧房问题的确是客观存在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某资讯平台曾经一段时间以非常高的频度向用户推荐某一话题、某一人物、某一时间或某一类型相关的资讯,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用户的不良体验和强烈反感。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用户能够感知到的信息茧房正在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引起了用户的不适、抗拒乃至冲突,因为这种频度和密度带来了某种压抑感甚至窒息感。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推荐算法在其初级阶段的拙劣表现,更优秀的算法已经能够做到根据对用户实时数据的分析向他推荐更符合他所在场景的个性化信息而不致引起用户反感,但这并无法改变信息茧房的本质,而是进一步强化了“我所看到的,都是我想看到的”这一现象,而那些不想看到的都已经在到达用户之前就被算法屏蔽在所有可选项之外了,用户需要做的只是从众多想要看的内容中选择此时最想看的那个选项而已。
长此以往,“这种信息茧房导致的信息偏向往往使人局限在个体以及相似群体的行为活动中”[23],还会“使个体独立选择与思考的空间不断缩小,个体在算法推荐的渗透下逐渐失去自我的决断权,这种信息偏向使受众的视野逐渐变得狭窄,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井底之蛙。”[24]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算法为自己打造的媒介环境中时,他对那些与自己价值观和兴趣点不一致的多样化的信息就会接触得越来越少,这有可能导致他不情愿或者根本没有办法主动走出“信息舒适区”,从而进一步禁锢了自己的视野,束缚了自身的成长。事实上,与信息茧房类似的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法国思想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就在其《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到过类似的观点,他的发现是民主社会更易于促进个人主义文化的滋生、形成和发展。沿着托克维尔的启发,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发展了这一观点,并直接指出了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看似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资讯和更民主的选择,但实际上它蕴含着对多样化生态和民主化选择的巨大破坏力量,从而失去了接触和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动力。但也有另外的观点认为,信息茧房是一种必然现象,过分担心它可能对信息生态的多样性造成巨大破坏这件事是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一直以来用户都是处在信息茧房之中的,而不是直到推荐算法出现之后才这样的。在传统媒体背景下,用户是通过自主浏览报纸、电视和广播的方式来选择自己想获取的信息;在PC互联网环境下,用户是借助搜索引擎这样的工具来筛选和过滤他所查找的信息和商品;在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用户则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塑造的推荐系统来获取相应的内容产品。尽管表面看上去随着媒介的不断进化,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多样性变得越来越低,但直到目前并没有客观可靠的数据来支撑这样的论断。(www.xing528.com)
无论是传统大众媒体时代,还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所获取到的信息,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算法”的左右,只不过不同的媒介技术语境下的“算法”各不相同罢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编辑分发算法,更多的是基于编辑作为“把关人”对什么样的信息应该呈现在受众面前进行一种经验主义的主观“计算”或判断,从而把他们认为受众适合看到的信息通过报纸、电视等方式“推荐”给了受众;PC互联网则是利用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把它认为最符合用户输入的那个关键词的信息以优先劣后的方式“推荐”给用户;移动应用场景下的各类App因为能够采集和挖掘更多样化的用户数据,因此能够结合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不断优化其推荐系统,以向用户匹配更符合具体场景下的信息。所以,媒体编辑分发、搜索引擎分发和推荐引擎分发三种信息分发方式虽然其“算法”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为用户过滤掉那些与他们无关的或者他们不感兴趣的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凡是媒体都会形成信息茧房。更进一步地,对于用户而言,媒体编辑个人的判断标准是一种信息茧房,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是一种信息茧房,推荐系统的推荐规则也是一种信息茧房,而更难以冲破的信息茧房则是用户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三观”决定了用户会在媒体编辑分发、搜索引擎分发和推荐系统分发之后的所有信息选项中选择阅读或消费什么样的信息产品。
在一定意义上,不同的媒体进化阶段和信息分发模式之间的确存在较大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的差异,但在信息茧房这个视角下,并不意味着编辑分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和消费信息的多样性就高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由于移动互联网赋予了信息快速扩散和网络化传播的可能性,反而使得海量用户能够有机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到一些在大众媒体时代被“把关人”过滤掉的重要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信息来源、舆论观点和价值选择的多样性。目前来看,冲破信息茧房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当前的各类算法着手,根据对用户数据的挖掘和洞察,在“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信息”和“用户此时想要什么信息”之间进行综合平衡,提升算法推荐选项的多样化,“媒体算法追求信息的精准分享,这样的设计理念并没错,前提是信息分享的方式是构建个体化的信息分享模式还是构建多样化的信息分享模式。”[25]二是激发用户在信息选择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走出“信息舒适区”,明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利用不同方式来获取不同的信息,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某一类媒体、某一款应用或者某一种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