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器乐演奏中的琴:汉画中的古琴研究

纯器乐演奏中的琴:汉画中的古琴研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图像资料来看,汉代的纯器乐合奏,主要见于河南南阳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其他地区较少,只有零星的发现。所谓的小合奏就是由二至数件乐器共同演奏的表现形式。但在各地出土的画像上我们却发现了一些纯器乐的演奏场面,说明这一高级艺术形式在汉代社会及某些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没有加入建鼓的纯丝竹弹弦乐器合奏图,在各地所见的画像石中目前仅有一例。

纯器乐演奏中的琴:汉画中的古琴研究

从图像资料来看,汉代的纯器乐合奏,主要见于河南南阳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其他地区较少,只有零星的发现。从图像中可看出,汉代的乐队主要以丝竹乐、吹管乐为主,适当配以打击乐。在不同的场合,乐器的配置有所不同。如大型的广场、宴飨金石管弦打击齐鸣。

从目前的出土资料来看,琴在丝竹乐队的乐器配合主要有小合奏、较大型的合奏。所谓的小合奏就是由二至数件乐器共同演奏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琴竽合奏、琴箫合奏、琴瑟合奏、琴瑟筝筑小合奏,及有琴与打击乐组成的小合奏。

在河南新野县后岗汉墓出土的画像砖(图4-7)。该砖长40 cm,高39 cm。图中所刻画的是琴、竽、瑟三人合奏图。图中一人吹竽,中一人鼓瑟,形态生动。右一人双手抚琴,乐队简单精练。图中上刻幔帐,下有酒器,很可能就是文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家庭来客时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77)

在河南唐河上屯出土的画像石中(图3-25),画面内容疏朗简洁,刻画了琴与其他乐器组成的五人乐队。图左起第一人跽坐执桴击鼓;第二人则为跽坐弹琴者,琴一端置于膝上一端在席地之上,双手弹琴;第三人为吹埙者,第四第五人为摇鼗吹排箫者。(78)

图3-25 河南唐河上屯画像石

在山东嘉祥南武山出土的汉画像石,也刻画了数人组成的乐队(图3-26)。(79)该画像为减地平面线刻,画面上下分四层。上层为东王公正中坐,两侧有神人、异兽等侍立。二层为奏乐场面:左三女子,第一人为抚琴者,二人以掌击节;右四男子,一人吹排箫,一人吹竖笛,一人吹竽,一人吹埙。三层:庖厨。四层:车骑出行。

图3-26 山东嘉祥城南南武庄画像石

合奏,指由多个乐组、多种乐器演奏的纯音乐表现形式。两汉时期,虽然器乐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总体上看,一方面以琴乐为代表的独奏具有较大的影响,备受当时和后世学界的关注;一方面是歌、舞、百戏、伴奏或几者融为一体,成为当时典型的特征。而且在“相和大曲”这一较高艺术形式的部分遗留当中,仍存在人声演唱的歌词,故后世对汉代器乐合奏的形式和发展状况了解较少。但在各地出土的画像上我们却发现了一些纯器乐的演奏场面,说明这一高级艺术形式在汉代社会及某些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汉代有大型乐队,西汉桓谭其父在成帝时任乐府令,在其《新论》中云:“凡新典领倡优乐盖有千人之多也。”(80)汉书·礼乐志》记载:“郊祀乐人员六十二人,给祠南北郊。”(81)从出土的图像资料来看,汉代大型的纯器乐形式有两种:一是鼓吹乐,一是丝竹乐。而与琴相关联的是丝竹乐。

最典型的器乐合奏图像,见于河南南阳市出土的纯丝竹弹弦器乐演奏画像石(图2-23),原报告称为“伎乐”图,该石长100 cm,高37 cm。图中7人,演奏9件乐器。左起一人击鼓,第二人抚琴,琴置于架上。第三、四人各怀抱一弯弓形乐器,为竖箜篌。右起二人,各一手摇鼗,一只手吹排箫吹奏,另一人吹埙,具有一定规模。而没有加入建鼓的纯丝竹弹弦乐器合奏图,在各地所见的画像石中目前仅有一例。在该图中,琴的置放方式是基于几案上。在汉代弹琴是一般是将琴置于双膝之上的,而置于几案上几乎很少。因此该图像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82)

以上是对汉画像中琴的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梳理和归结。汉画像是一种写实的艺术形式。由于图像的风格多样,有的过于写意,图像中乐器的形制模糊、弦数不清,琴、瑟难辨。像这样有争议的图像也不少。笔者在作文当中搁置了有争议的图像。本书所引用的图像均是经文物大系及各画像馆已经确认过的资料。

(1) 班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2821页。

(2) 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页。

(3) 范晔:《后汉书·马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972页。

(4) 班固:《汉书·张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349页。

(5) 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256页。

(6) 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第42页。

(7) 许健:《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3页。

(8) 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293页。

(9)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

(10) 严福昌、肖宗弟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图2·3·17,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11) 孔安国撰,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1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936页。

(13) 吴毓江撰,孙啟治点校:《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第705页。

(14)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15) 周昌富、温增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图2·5·20a,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300页。

(16) 《中国画像石全集4》,图176,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17) 周昌富、温增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图2·5·18,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298页。

(18) 费振刚、胡双宝、宋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60页。

(19) 同上书,第419页。

(20) 沈约:《宋书·乐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548—549页。

(21) 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释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卷五,第175—176页。

(22) 房玄龄等:《晋书·乐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16页。

(23) 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10页。

(24) 葛洪集,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25) 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图2·3·7b,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67页。

(26) 周昌富、温增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图2·5·15b,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292页。

(27) 《南阳汉代画像砖》,图101,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67页。

(28) 《中国画像石全集1》,图90,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29) 同上书,图2,第1页。

(30)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3587页。

(31)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95页。

(32)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99年,第7页。

(33) 沈约:《宋书·乐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552页。

(34)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89页。

(35)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245页。

(36)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896页。(www.xing528.com)

(37) 严福昌、肖宗弟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图2·3·2,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68页。

(38)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96页。

(39)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385页。

(40)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003页。

(4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第186页。

(4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2957页。

(43)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98页。

(44)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858页。

(45) 桓宽:《盐铁论》,上海书店,1986年,第34—35页。

(46)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第454页。

(47) 费振刚、胡双宝、宋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81页。

(48) 同上书,第487页。

(49) 同上书,第460页。

(50) 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图2·4·17,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51) 《南阳汉代画像砖》,图101,文物出版社,1990年。

(52) 《中国画像石全集2》,图57,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53) 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图2·5·5b,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

(54) 《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82,文物出版社,1985年。

(55) 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图2·4·16,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56) 《中国画像石全集2》,图188,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

(57) 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91页。

(58)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717页。

(59) 严福昌、肖宗弟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图2·3·1,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67页。

(60) 周昌富、温增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西·山东卷》,图2·5·14b,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290页。

(61)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第二·西京赋》,岳麓书社,2002年,第547页。

(62) 肖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10页。

(63) 费振刚、胡双宝、宋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87页。

(64) 同上书,第688页。

(65) 同上书,第281页。

(66) 《中国画像石全集1》,图90,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67) 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图2·3·29,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82页。

(68)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增补修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69) 桓宽:《诸子集成·盐铁论》,上海书店,1986年,第40—41页。

(70) 同上书,第32—34页。

(71) 桓宽:《诸子集成·盐铁论》,上海书店,1986年,第35页。

(72)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94—198页。

(73) 费振刚、胡双宝、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196页。

(74) 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图2·3·22,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75) 同上书,图2·3·3a,1996年,第164页。

(76) 《中国画像石全集1》,图203,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77) 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图2·4·6b,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91页。

(78) 南阳汉画馆:《南阳两汉画像石》,图112,文物出版社,1990年。

(79) 《中国画像石全集2》,图134,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80) 严可均:《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6页。

(81)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078页。

(82) 《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