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舞蹈中琴瑟的作用及影响

汉代舞蹈中琴瑟的作用及影响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方面舞蹈和音乐都是相同的。自娱性舞蹈主要是在于即兴抒发个人的感情,舞蹈的工拙在其次。以上两图的舞蹈伴奏均有琴瑟,说明琴的作用在汉代亦是深入汉人的生活中。图3-13江苏徐州铜山县苗山汉墓画像石娱人性舞蹈,是由专职乐舞伎人表演的,具有一定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舞蹈。此类舞蹈代表着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在这些舞蹈的伴奏当中,主要以丝竹乐为主,丝竹乐中的乐器主要是琴和瑟。

汉代舞蹈中琴瑟的作用及影响

《通典·乐一》说:“夫音生于心,心惨则音哀,心舒则音和。然人心复因音之哀和,亦感而舒惨。”(30)这是说音乐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时可以感染听众的情绪。在这方面舞蹈和音乐都是相同的。

图3-9 山东嘉祥县宋山村画像石

图3-10 山东莒南县北园镇画像石

汉代的舞蹈可以分为自娱性舞蹈和娱人舞蹈两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在于即兴抒发个人的感情,舞蹈的工拙在其次。娱人的舞蹈具有观赏性,由专职的伎乐艺人表演,代表汉舞的最高水平,使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注重舞蹈的表演性和艺术性。应该说自娱和娱人是对立统一的,难于截然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31)

《毛诗序》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32)当歌咏尚不能充分抒发情怀的时候,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便是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一般多在朋友宴饮娱乐和家庭娱乐时出现,其对于舞蹈的技艺要求不高,更注重情感的即兴发挥,《宋书·乐志》云:“前代乐饮酒酣,必自起舞。诗云:‘屡舞仙仙是也。……武帝乐饮,长沙定王起舞是也。’”(33)《宋书·乐志》记载的舞蹈有两种,一是自娱自乐的“自起舞”,一是“以舞相属”。

1.自起舞

自起舞一般在自家后堂家人间或亲朋好友间,在适宜的场合,如聚会或宴饮达到高潮时,兴致未尽而奋起自舞。两汉期间,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富豪庶民,歌舞之风盛行。因此,自起舞的史籍所载实例较多,如刘邦当了皇帝,回到故乡。“置酒沛宫,悉召古人父老子弟纵酒。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34)此与《毛诗序》所言是相同的。自起舞除有抒发个人情怀外,还有浓厚的娱人性质。《汉书·盖宽饶传》载平恩侯许伯入第,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皆贺,许伯设宴款待,……“酒酣乐作,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舞,为《沐猴与狗斗》,坐皆大笑”,(35)即此类也。

在以上的即兴的自起舞中,乐器的伴奏一般是少不了的。《大风歌》中就有高祖击筑,一般家庭的伴奏乐器一般以琴、瑟为主。如《汉书·杨敞附杨恽传》记恽《报会宗书》曰:“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卬,顿足起舞。”(36)在图像中发现用琴做伴奏乐器的也不少。

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上(图3-11),图左上方一乐人在鼓琴,琴尾端仅一蘑菇形弦枘,下有燕足,乐人双臂前伸,双手抚弹;其旁一女子,头挽高髻,似为歌者。右上方一男一女,高冠长服,举巾起舞,长袍拂地,徐舒广袖,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舞蹈。从席前的酒器和食案,还可以感受到酒酣的气氛。此正如左思《蜀都赋》所云:“庭扣钟磬,堂抚琴瑟”;“行长袖而屡舞,翩翩跹裔裔”。此图当为汉时酒酣时的自娱性舞蹈。(37)

图3-11 四川成都画像砖

在山东滕州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图3-12),右为一鼓琴妇女,旁置斛、镟、勺等酒器,前为一男子轻舒广袖,正屈膝顿足起舞,画面上刻绘垂幔纹帐,可判断是在后堂进行的。从画面上看似乎属于家人间的自娱性舞蹈。(38)

以上两图的舞蹈伴奏均有琴瑟,说明琴的作用在汉代亦是深入汉人生活中。

2.“以舞相属”

“以舞相属”,这种舞蹈在西汉时已有,到魏晋时尤盛。在《汉书·灌夫传》云:“酒酣,(灌)夫起舞属(田)蚡,蚡不起,夫徒坐,语侵之。”(39)《后汉书·蔡邕传》言:“邕坐上章事,自徒及归,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饯之。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扱。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衔之。”(40)

图3-12 山东滕州自娱性舞蹈画像石

三国志·魏书·陶谦传》注引《吴书》云:“谦除舒令,郡守张磬,同郡先辈,与谦父友,意殊亲之,而谦耻为之屈。常以舞属谦,谦不为起,固强之。及舞又不转。磬曰:‘不当转邪?’曰:‘不可转,转则胜人。’由是不乐,卒以搆隙。”(41)

从记载来看,“以舞相属”,始于宴会上酒酣之时,一般有主人起舞,然后邀请最尊贵的客人或最亲近的客人起舞,此人必须从席上或踏上起身以舞为报,如“不为报”,是很失礼的。

在这种场合一般皆有乐人伴奏,而弹琴也是其中必备的事情之一。因为,以琴乐侑食,在当时就是很时髦的事情。前文分析过,琴是高贵典雅的象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先秦时期,以琴乐侑食就已风靡时尚。以琴乐招待宾客,不但规格高,也凸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汉人对此,也有进一步的继承和创新,琴乐的使用,达到了很高的地步。尤其武帝作乐后,尚琴乐之风十分浓厚,社会上常常是“金石丝竹不绝于耳”。(42)

在江苏徐州市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乐舞图就有这样一幅图(图3-13),图中有两列乐人在奏乐。(43)左下方一人曲腰舒袖款款而舞,旁边是席地坐的观赏者,其中一人弹琴,一人拊掌为节助兴。舞者与旁观者服饰相同,而与奏乐人有别。这大约是反映酒酣时,乐人弹琴,主人与客人“以舞相属”的图像。

图3-13 江苏徐州铜山县苗山汉墓画像石

娱人性舞蹈,是由专职乐舞伎人表演的,具有一定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舞蹈。此类舞蹈代表着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它既继承了前代舞蹈艺术的精华,又吸收了荆楚舞蹈之特色,加之不断融汇当时各地民间、少数民族乃至西域舞蹈的舞种与动作。因此,汉代娱人性舞蹈可谓是博采众长,品种繁多,表演形式丰富,开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代舞风,把舞蹈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汉代广泛流传并得到发展的娱人性舞蹈有踏鼓舞、七盘舞、建鼓舞、长袖舞、巾舞、剑舞、巴渝舞、刀舞、拂舞、干戚舞、铎舞等。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及陶俑等,则是以一幅幅“可视”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多姿多彩的汉代舞蹈。《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时,宫廷中“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44)上有好者,下必甚矣!《盐铁论》评述当时豪门富户“中山素女抚流徵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歌舞俳优,连笑伎戏”。(45)可见歌舞享宴之风盛极一时。歌舞在汉代不仅成为主要表演艺术,且已普及社会各阶层。在这些舞蹈的伴奏当中,主要以丝竹乐为主,丝竹乐中的乐器主要是琴和瑟。

1.长袖舞

图3-14 河南新野樊集出土画像砖

长袖舞是汉代舞蹈艺术中著名的舞蹈。长袖舞的名字史无载丛。在《韩非子·五蠹篇》云:“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46)可能长袖舞是由长袖作为舞具的,以舞长袖为其主要特征,其名字也就固定下来。长袖舞的主要特点是以手袖作为道具,通过手袖的千变万化的姿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犹如印度舞蹈中的歌手式一样。古代的长袖舞在我国的戏曲艺术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现代戏曲中的水袖动作有二百多种,用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汉代文人的词赋对长袖舞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做过许多精彩的描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傅毅《舞赋》),(47)“裙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舞赋》),(48)“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碟而容与(张衡《南都赋》)。”(49)

在河南新野县樊集出土了一块画像砖(图3-14)。该砖残高67 cm,宽23 cm。画面竖直,上部为乐舞图:左三人奏乐,自上而下一人吹埙,一人抚琴,一人吹竽。右二人为舞者,上一细腰女伎,跨步扬长袖,翩翩起舞;下一男优,袒胸露臂,扭身挺腹作滑稽表演。最下层为一人骑马进行。(50)

同样在新野县樊集出土了一块画像砖(图4-2),也刻画了琴乐伴奏长袖舞的画面,该砖残高111.5 cm,宽23 cm。下部为乐舞图:上为两人训话,左一人击鼓伴奏。左下一人吹埙,一人抚琴,一人吹笙。右一舞伎,挥长袖跨步,翩翩起舞;右下一俳优,袒胸露臂,扭身挺腹作滑稽表演。图上部有一棵树,枝叶扶疏,枝间小鸟嬉戏,树杈上有一儿童,腰插一棒,树下有二人,一人开弓射鸟,一人手提一鸟仰面上指。(51)(www.xing528.com)

在山东微山县微山岛的西汉画像石上,也刻画了琴乐伴奏长袖舞的画面(图3-15)。该石出土于1976年,长277 cm,宽82 cm,此图为线刻,物象内施斜线或麻点。画面三格。右格,乐舞:虎座建鼓立中央,羽葆飘两旁,二人击鼓,二人观看;下有二人长袖起舞,旁有乐人抚琴、吹排箫摇鼗、击鼙鼓等。中格,楼堂内六博宴饮与各类人物。左格,庖厨场面。(52)类似的情况,在下文其他图像中也有出现。

在河南洛阳市涧西区七里河5号墓出土的乐舞俑(图3-16),一人弹琴,一人吹埙,二人直排箫吹奏,一舞伎,身着短裙,脚踏小鼓,身躯前倾,扬长袖跳盘鼓舞。(53)

图3-15 山东微山县微山岛画像石

图3-16 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5号汉墓乐舞俑

在河南南阳市石桥出土的画像石(图3-17),图中左起一人跽坐鼓琴,第二人吹箫,第三人击鼓,尤其以女子长袖而踏鼓舞,左侧一人双手倒立墩上。(54)

2.建鼓舞

史籍中未发现建鼓舞之名,而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却有许多建鼓舞的形象。我们暂且将这种一面击鼓、一面舞蹈的形式叫“建鼓舞”。建鼓舞的舞者多为男子,也有女子。他们既是乐人,又是舞者。汉代的建鼓装饰华丽,鼓面直立,两舞者分立两边,对击对舞,有作“骑马蹲裆势”者,有作“箭步”者,有扬臂奋击鼓面者,有挥臂欲击等,舞姿雄健英武。建鼓舞是汉代最富于粗狂豪放之美的舞蹈之一。春秋战国时虽已有建鼓,但从出土文物来看,乐人多立于鼓两侧击鼓。边击鼓边舞蹈,看来是汉代的创造,汉以后不复见建鼓舞形象。

图3-17 河南南阳石桥出土汉画像石

在河南新野樊集出土的一画像砖,该砖为墓门楣室,砖高34 cm,长115 cm,四周有菱形花纹作边,图左边一小亭,上垂帷幔,下设栏杆。亭内三人倚栏观舞。图右画有双阙,有门卫执盾守卫端立,画面中部为乐舞,共刻乐舞伎七人(图3-18)。分两层,上层树立建鼓,两旁各有一人挥臂跨步,右下一赤身俳优作滑稽表演,其他四人为奏乐人员,分别为吹箫、击鼓、弹琴。(55)

图3-18 河南新野樊集出土画像砖

在山东滕州出土的画像石也刻画了琴为建鼓舞伴奏的画面(图3-19)。此图为浅浮雕。画面正中竖一建鼓,羽葆飘两侧,二人执桴击鼓;鼓左侧一人抚琴、一人歌唱,上一人倒立、一人弄丸;右侧树上仙人饲凤,树下二羽人斗打;建鼓上方一蛇缠五人面兽,另一双身共头兽。(56)

图3-19 山东滕州乐舞画像石

3.巾舞

巾舞也是汉代的一种著名的舞蹈。《乐府诗集》卷五十三说:“汉、魏以后,并以鞞、铎、巾、拂四舞,用之宴飨。”(57)可见巾舞在汉代已产生,且为宫廷宴飨用。巾舞是汉代宴会上表演的一种杂舞。因舞者用巾作为道具而得名。《晋书》云:“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项庄舞剑,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然案《琴操》有《公莫渡河曲》,然则其声所从来已久。俗云项伯,非也。”(58)可见巾舞在南北朝时期就与鸿门宴中项庄舞剑的故事附会在一起了。

在汉画像中,巾舞与长袖舞容易混淆在一起,需要仔细分辨。从出土的图像上看,巾舞在汉画像中占有一定的数量。而且舞者所持的双巾长短也不一,有的双巾等长。舞姿奔放热烈。

在四川成都羊子山2号墓出土的画像砖上(图3-20):该砖呈长方形,泥质灰陶。图左上方二人跽坐,女伎吹排箫,男伎鼓琴,下方二乐伎捧箫吹奏。右上方二伎上身赤裸,一伎弄丸,一伎左肘击瓶,右手握剑向上,剑尖正挑弄一丸,惊险娴熟的表演,扣人心弦。下方一俳优,上身赤裸,大腹突起,屈膝张臂,一手执桴,边舞边唱,诙谐滑稽;对面一女伎,头挽双髻,上身紧束,下穿喇叭裤,细腰束带,手执长巾,侧身向后,左足向后向上提,正用足尖蹈其覆盘,同时举袖起舞。图中有酒具、汤勺之类的炊具、饮具,应是在厅堂之内。(59)

在山东济宁师专出土的画像石上(图3-21),图中左上方两人长巾而舞,右上方二人跽坐仰首伴唱,下部五人伴奏,或击鼓,或抚琴,或吹箫等。(60)

图3-20 四川成都羊子山2号墓画像砖

图3-21 山东济宁师专10号墓乐舞画像(石局部)

4.踏鼓舞(盘鼓舞、七盘舞)

踏鼓舞又称盘鼓舞、七盘舞,是汉代民间酒会,富豪吏民宴客时广泛表演的助兴舞蹈。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它是将盘、鼓置于地上,作为道具舞具,舞者在鼓、盘之上或环绕鼓、盘之侧进行表演的一种高难度舞蹈。《文选·舞赋》李善注云:“盘鼓之舞,载籍无文,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递蹈之而为舞。”(61)这种舞蹈使用的盘、鼓数量并不固定。盘、鼓并用的,有多只八盘一鼓、七盘一鼓,也有一盘一鼓的。盘、鼓的使用数量和分布格局,依据舞蹈的动作可以做不同的变化。这种舞蹈大概以使用七盘较多,因此又被称为七盘舞。盘鼓舞的起源已不可考。推测是由楚国的祀神乐舞里发展而来。(62)张衡《南都赋》曾“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碟而容与”的诗句描写踏鼓舞。

盘鼓舞是汉赋中描写的比较多的舞蹈,也是汉画砖石上刻绘的比较多的舞蹈形象。张衡的《舞赋》中对踏鼓舞有形象地描写:“……日亦既昃,美人兴而将舞,乃修容而改服。袭罗榖而杂错,申绸缪以自饰。拊者啾其列,盘鼓焕以骈罗。……展清声而长歌……。增芙蓉之绎……裙似飞燕,袖如回雪……同服骈奏,合体齐声。进退无差,若影追形。”(63)盘鼓整齐地排列着,美丽的女舞者身着轻薄丽服,高举长袖掩面而舞。她们的歌声悠扬而轻悦,那深深的折腰(下腰)舞姿更显出舞者纤细柔韧的腰肢。辞章婉约多姿颇具文采。“畴人俨齐侔,输皓袖吕长策”,(64)(王桀《七释》)“长袖奋而生风、清气激而绕结”(边让《章华台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傅毅《舞赋》)。(65)

在山东嘉祥县宋山村出土的一画像石上(图3-22),该石长73 cm,宽68 cm,画面四层,一、三、四层分别为西王母、庖厨、车马出行。第二层为乐舞,左起一女击节,一人抚琴,一人举手于面前说唱;右边三人踏鼓舞蹈,中者执桴作抚踏摩跌状。(66)

图3-22 山东嘉祥县宋山村画像石

在河南南阳市赵寨出土的一画像石(图3-23),该石为墓左门楣石。长150 cm,宽41 cm。石上刻有幔帐,下饰菱形方格纹,上刻五人。画面右起一女子扬长袖踏鼓作舞蹈状,中间一俳优袒胸露臂,张臂跨步作滑稽表演。在两舞者之间,又有小人在表演猴戏。左边二人均跽坐,一人鼓琴,一人吹埙。吹埙弹琴者姿势前倾似在配合。(67)

图3-23 河南南阳市赵寨汉画像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