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乐器的性能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有单音到多音,从初级的演奏方式、方法,到能够演奏出感人的音调和技巧,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众多的器乐演奏家。就琴的历史发展演变来看,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钟仪、师旷、师延、师襄、成连、俞伯牙、高渐离等著名琴家。
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也是一个出色的古琴演奏家,他兴私学,把音乐教育列为“六艺”之一,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特别是琴乐艺术的发展。
从文献记载来看,琴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演化,也经历了一个滥觞时期。无论是上至王后将相下至士庶黎民,对琴可谓是宠爱有加。从晋平公听“新声”,到邹忌以琴见齐威王“三月受印,一年封于邳”,再到《战国策·齐策》载,苏秦对齐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说明琴在当时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些富裕的地区,琴乐艺术已经相当普及和繁荣。
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艺承先秦之遗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各种乐器的性能和演奏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犹如现代的独奏、重奏、合奏等纯器乐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琴的表现能力进一步增强,其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从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乐舞图像中琴的各种组合演奏形式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诸如刘向《雅琴赋》、桓谭《新论·琴道》、蔡邕《琴操》等有关琴乐艺术的技术、理论、美学思想论著。这都促进了琴艺的快速发展。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经学艺术审美标准。作为挟先秦遗风,融乐、教为一体的琴乐,更是受到了来自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上下追捧。
汉高祖的孙子刘安,以“好读书、鼓琴”闻名,他创作琴歌《八公操》。武帝本人也非常喜欢琴乐,他任命司马相如主持乐府歌词的创作,并在乐府机构特设“琴工员”一职。武帝还选拔一些民间的琴手进宫鼓琴,例如师中本来是东海下邳地方的著名琴家,武帝招他进宫,封他为宫中的琴待诏。
以后历代皇帝延续着武帝好琴乐的传统,汉宣帝神爵、五凤年间,国家富庶,多次出现吉祥的征兆,宣帝很高兴,常作歌辞,想把它们谱成歌曲。丞相魏相奏说:“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龙德,”于是宣帝下诏见他们,封为琴待诏。(1)(www.xing528.com)
汉元帝也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也善弹琴,据《汉书·元帝纪第九》记载他“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寸节度,穷极幼眇”。(2)
在汉代后宫的王室成员也不乏鼓秦的好手,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她父亲为了实现女儿“当大贵”的愿望,从小就教她“学鼓琴”,使之适应当贵族的条件。赵飞燕是成帝的皇后,她出身“微贱”,原是乐工的女儿,但她“长于歌舞”,善弹琴,最终贵为皇后。在汉代,琴在宫廷中不但拥有高贵的地位,并可成为攀升富贵,改变命运的工具。
在文人阶层,琴有着从先秦时期继承来的雅性、神性而得到文人阶层的喜爱。在两汉著名的琴家不乏著名的文人,博学多才的马融“善鼓琴,好吹笛……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受学徒,后列女乐”。(3)成帝时丞相张禹“习性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弟,后堂理系管弦”。(4)
在民间、市井,以琴为主的丝竹乐也广受欢迎,琴几乎成了民间必备的娱乐之器。刘向《别录》描写邳地民间好乐时说:“至今邳俗犹多好琴。”《淮南子·修务训》也曾描述过一位盲人弹琴的情景:“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篾蒙,不失一弦。”(5)《盐铁论·崇礼篇》记载:“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盐铁论·散不足》又道:“今富者,钟鼓舞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则办歌舞俳优,连笑伎戏”。桓宽《盐铁轮·通有》云:“荆阳……虽白屋草庐,歌讴鼓琴,日给月单,朝歌暮戚。”(6)可见琴乐在民间的普及应用之广,资料显示在民间更注重的是琴的娱乐性。
琴在宫廷上下受到了欢迎。刘向《琴说》云:“凡鼓琴,有七例:一曰名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7)琴融明道娱乐为一体,可谓是当时世情之翔实反映。
通过对各地出土的乐像资料的梳理、分析,关于琴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