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墓葬中的石质结构筑件,包括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刻绘有画像的建筑构石。由于这些建筑皆属于墓葬体系内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本质意义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形式。
就目前来看,汉画像石不仅分布地域广,发现数量大,而且艺术成就巨大。它以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浪漫主义手法,妙趣横生的描绘展现汉代人的鬼神信仰和理想追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美术史上,汉画像石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一部精深博大的史诗。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汉画像石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和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第一手资料越来越为学界所珍重。”(21)
在全国各地的乐舞画像石上,也刻绘着风格不同的琴的画面。这些不同风格的画面是汉画像乐舞整体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画像的材料质地坚硬,远没有泥质的柔韧度高,其刻绘的难度也远远高于泥塑的陶俑和画像砖,其表现的神态稍逊于陶俑和画像砖。因此,画像的质量的细腻度也远远逊于陶俑和画像砖。陶俑是雕塑作品,具有直观具体存在的形态,而画像则较为平面,两者的制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也大大不同。画像石上刻绘的琴的画面远没有陶俑和画像砖上的琴的图像清晰易辨。
对于弹奏者的表情的刻画也远远没有陶俑和画像砖那样清晰可辨。因此,画像石上琴的图像主要特点体现在整体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方面。如历史故事和生活娱乐的场面。现将其略举一二。
在画像石上的琴的刻绘较为粗略、简洁、写意,琴、瑟难以区辨。在实物上看,主要体现在形制的大小及弹奏的姿态上。一般瑟的长宽度、弦数、质量远远大于、多于琴。因此,瑟的弹奏方式一般是一端落地一端置于膝上。琴形制较小、轻便、易带,一般的弹奏方式是置于膝上,此弹奏方式与汉魏六朝神兽镜伯牙弹琴的图像也相同。这种演奏方式大概至唐代仍未改变。张籍《白头吟》尚言“请君膝上琴,弹我白头吟”,可以为证。从图像上分析,按照以上标准便可将二者区分开来。但是,就像前文所述,汉人观念开放,尤其在民间,对于弹琴的姿态也并未有一定的标准,在一些画像上,有的也是一头在膝上,一端在席地上;有的在摇头晃脑,琴随人身而动,但其外形也属琴的形制,这部分需要仔细甄别。
在河南南阳市麒麟岗出土的一块奏乐歌唱图。(22)该石长103 cm,宽55 cm,画面雕刻为剔底浅浮雕加阴线刻,画中刻五人,左起一人抚瑟奏乐,中二人似在说唱,另一人击节歌唱,右一人手击鼙鼓。鼓瑟人的瑟,形制宽大、棱角分明,与实物的形制特征吻合,弹奏的方式也与实物的弹奏方式一样,也是一端置于膝上一端置于地上(或榻上),辨为瑟确凿无疑(图2-16)。
在安徽宿县宝光寺出土的画像石,该石长161 cm,宽92 cm,此石为墓祠的后壁,右上部残缺,画像分上下三层。第三层,中刻墓碑,碑题为“邓椽冢墓”,碑文记载此墓祠建于熹平三年(175年)。碑右为舞乐百戏,中间树一虎座建鼓,上饰羽褒,二人自两侧跽坐击鼓。左侧一人抚琴,一伎跳六丸;右侧一人作舞状。碑左,一矮小男子,褒衣博带,立华盖下,众人伏拜。(23)
图2-16 河南南阳市麒麟岗画像石
从画面上分析,左边弹琴瑟弦乐器者,虽然乐器一端置于席地之上,但从画面来看,该乐器窄长,相对瑟来说稍显短小,有琴的基本形态,故该乐器也应为琴(图2-17)。
图2-17 安徽宿县宝光寺画像石
琴乐及琴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也产生了众多的关于琴的历史佳话。汉代是一个大一统时代,儒家礼乐思想居于独尊,有着浓厚儒家礼乐色彩的琴,在社会上非常流行,故这些历史佳话和传说,在汉代的砖雕石刻上有不等的反映。下面从中撷取一二,稍作述论。
1.师旷鼓琴图
师旷鼓琴晋平公听琴是一段先秦佳话,这在鼓琴流行的西南地区,流传较广。在四川雅安高颐阙的一画像石上(24),其刻画有“师旷鼓琴图”的内容:画面左为师旷凝神鼓琴,右为晋平公听琴,动情处掩面而泣。空中玄鹤飞至,两旁百兽率舞。系依据《韩非子》中有关事语写意而作。其所示“鱼形琴”甚为罕见,颇具考察价值。画面生动传神,图中琴的形制清晰,但较为简略,但弹奏的方式及画面内容,辨为琴应为确凿无疑(图2-18)。
图2-18 四川雅安高颐阙师旷鼓琴画像石
相关记载可见《韩非子·十过》:
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夜,今君德薄人,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以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25)
桓宽《盐铁论·相刺》也有“师旷鼓琴,百兽率舞”之说。(26)(www.xing528.com)
2.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高山觅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这个历史佳话在汉画中也有刻画。在四川省新津县崖墓有这样一幅壁画,(27)在石函一侧。右两神人,端坐云气之上,一人鼓琴,一人静听,有人疑为伯牙和成连或钟子期。左侧也有两仙人坐于云气之上,高髻、裸体、双乳大、背有翼,在作六搏之戏(图2-19)。
图2-19 四川新津县崖墓壁画
3.聂政刺韩王
琴还与惩恶扬善有着紧密的关联。其中先秦时期,韩国聂政刺杀韩王为父报仇的故事家喻户晓,也被汉人刻画于汉画像石上。在山东武梁祠东壁画像石刻有一幅“聂政刺韩王”的历史故事图像。(28)上有题榜二,一人坐于右方一个有栏板的木榻上,栏板上方题有“韩王”两个字,其前方一人跽坐,膝上置一弹弦乐器,一手举匕首,扑向韩王,此人头顶上题榜有“聂政”二字,聂政上方一人持匕首,似欲救韩王。从图像内容与题榜,可知刻绘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琴操·聂政刺韩王曲》对此有记载。该图琴的形制清晰,琴弦历历可见,加上故事内容,琴是确凿无疑的(图2-20)。
图2-20 山东武梁祠东壁聂政刺韩王画像石
在江苏徐州铜山县苗山出土的一画像石,则反映的是主人家的生活娱乐(图2-21)(29)。该石长105 cm,宽95 cm,画面分上下两格,上格为宴乐图:室内三人跽坐。一人抚琴,琴置膝上,左手弹奏后扬起,右手呈按弦状。另二人似在聆听。屋上有祥鸟哺雏,一派天伦之乐。下格有刷马身、宰羊、汲水、烧锅做饭等,架上有鱼、肉悬挂。
图2-21 江苏徐州铜山县画像石
在汉代,琴的演奏一般都是置于膝上的。将琴置于案架上演奏似乎较为少见,但是在汉画像石上就有此类。
在河南南阳出土的一画像石散件上,有此内容。(30)该石长170 cm,宽39 cm。图中右起一人怀抱金吾站立,一人坐于案后,案上置一琴,该人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呈弹奏姿态。二人吹排箫,一人击鼙鼓,一俳优作滑稽表演,一人似手挥长巾作舞状(图2-22)。
图2-22 河南南阳画像石
在河南南阳出土的一件纯丝竹乐管弦乐器演奏的画像石上也有此内容。(31)该石长100 cm,宽37 cm。原报告称“画左第一人击鼙鼓,第二人扶几而坐,应系主人,第三、第四皆举右手于额际,为讴者。右起第二人皆一手播鼗,一手指排箫吹奏;第三人吹埙”(图2-23)。
图2-23 河南南阳出土画像石
经专家考证认为:左起第二人坐于奏乐队中间,以为琴、筝类乐器置于架上演奏的较早见证。第三、四人并非以“右手举于额际”,而是“竖箜篌”的演奏者。(32)而观其形制及弹奏方式应为琴。
在画像石上,有关大型乐队的演奏场面也不少。里面对于琴的运用也较多。下文中的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就有这样一幅大型的乐舞百戏图(图4-4)。(33)该图自左至右分为三组:第一组,左刻艺人飞剑掷丸、顶橦悬竿、七盘舞。右刻二组乐队,上为击建鼓、撞编钟、敲石磬的雅乐队;下为三排跽坐于席上演奏小鼓的女乐和吹排箫、击铙、吹埙、弹琴、吹笙的男乐;其后有侍者捧盘。第二组为鱼龙蔓延之戏。第三组为飞马戏车。
与此类似,在第四章的新密打虎亭画像(图4-5)以及四川成都羊子山1号墓(图4-6)两幅图像也属于大型演奏画面,这些画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琴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乐队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