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行山文化旅游研究:模式创新、全保护与传承

太行山文化旅游研究:模式创新、全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太行山旅游产业带,推动太行山资源的保护,需要在模式创新上发力,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保护体系。构建多元治理新格局,实现政府尽责、社会担责与人人有责。保护太行山旅游文化资源和传承太行山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太行山文化旅游研究:模式创新、全保护与传承

太行山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山脉旅游区、践行“两山理论”绿色协同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助推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区三个定位;结合新时期太行山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大力传承弘扬太行精神、丰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给、培育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严格保护各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六项建设任务。

《规划》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太行山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坚持多业联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旅游”优势,构建现代山地旅游产业体系;坚持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统筹规划旅游产品,共同培育区域旅游品牌;坚持区域协同、开放发展,形成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坚持保障民生、共享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创业,实现旅游业发展成果主客共享。建设太行山旅游产业带,推动太行山资源的保护,需要在模式创新上发力,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保护体系。关键是要发挥太行山资源保护的社会协同效应,既要继续太行山旅游产业发展本身的建构,更要关注其与社会系统的密切互动,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整体谋划和全盘设计,建立太行山资源保护、区域社会经济统筹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太行山旅游产业发展要以建设太行山国家生态功能为契机,对现有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现有的保护管理效能进行重新评估和系统分类,厘清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自然保护的功能定位,着力构建以太行山国家生态功能区为代表的自然地保护体系。

构建多元治理新格局,实现政府尽责、社会担责与人人有责。保护太行山旅游文化资源和传承太行山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对于线性太行山而言,由于其跨越距离较长,涉及管理单位和利益团体较多,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是普遍采取的策略。(www.xing528.com)

政府在太行山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和保护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各级部门要本着对太行山主体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树立太行山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政绩标线、投入底线、文化高线和法律红线,形成“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太行山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太行山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要体现人文关怀,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将“人”纳入太行山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之中,宣传和动员社会力量及广大民众参与太行山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拓展社会参与太行山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渠道,努力形成太行山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合力。要充分发挥当地群众保护太行山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落实每一个太行山区段都有明确的保护管理责任人负责日常巡查、保护工作,筑起守护太行山的“人民长城”,焕发出太行山更加强盛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