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行八陉:华夏太行山文化旅游研究

太行八陉:华夏太行山文化旅游研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6年春,曹操带兵征讨袁绍余部,冒着凛冽的寒风翻越太行八陉,深感太行山的巍峨险峻,感慨连年征战、人疲马乏。千百年来,太行八陉既是太行山区最早的省际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太行山因此又被称为中国脊梁之山。第二陉是太行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30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

太行八陉:华夏太行山文化旅游研究

太行山中多峡谷,峡谷中多有惊世骇俗的风景,也是太行山一张亮丽的名片,但地质造物的安排却又另有深意。

陡峭的太行山犹如一道屏障,横陈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这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隔绝了文化往来,也阻断了物质交流。

而山脉隆起时产生的众多断裂带,实则又打破了屏障,形成一个个连接东西的通道。正是有了峡谷的导流,发源于黄土高原上的沁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拒马河、永定河等一条条河流才得以借助巨大的地势差,横切太行山脉,穿流而过,流入华北平原。

当河流从太行山中奔流而出的时候,会在开阔的平地上形成肥沃的冲积扇华夏古文明就在这些冲积扇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古时候的王朝统治者们,也往往背依太行,建国立都,一统华夏。

太行山地区古都重镇如贝壳项链般南北串联,在太行山下形成了一条闪耀3000年的文化走廊。

太行山中的八条裂谷亦成为商旅往来和军事斗争的天下要冲,并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更厚重的名字:太行八陉,即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陉(xíng),最初是指山脉中断开的缺口,人们沿着缺口探寻,便发现了横贯山脉的出路。

黄河岸边到燕山脚下,八条著名的陉道,自南而北,沿太行山并列分布。这八条陉道,也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很早之前是兵家必控之要道,是战争取胜的要塞所在,曾经记录了无数次历史烽烟和沧桑巨变。中国历史那些最惊心动魄的章节就在这八条狭窄的山谷中轮番上演。

唐代诗人李白长安一路向东,来到了太行山。他在《行路难》中写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一代枭雄行至太行山,亦心有戚戚焉。206年春,曹操带兵征讨袁绍余部,冒着凛冽的寒风翻越太行八陉,深感太行山的巍峨险峻,感慨连年征战、人疲马乏。他在《苦寒行》一诗中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历史上对太行八陉的排序,一般是把最南边的轵(zhǐ)关陉作为第一陉,以最北边的军都陉为第八陉。

军事史上,历代名将从八陉用兵,常常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千百年来,太行八陉既是太行山区最早的省际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在太行山上,还有更深藏不露的古老长城。太行山河北段的长城修建历史悠久,从公元前4世纪至清代中期维修古北口段长城,前后2300多年。相关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少数民族政权——鲜虞族所建立的中山国筑长城最早。其他修筑长城的还有燕国(有南北长城)、赵国(分赵北长城和赵南长城)、秦、汉、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辽、宋、金、明、清等先后在河北境内修筑过长城。其历经时代之多,居各省之冠。中原地区的朝代更替和大小战役几乎都和八陉密不可分,作为重要的军事设施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行八陉中位于河北的第五陉关隘——井陉,是古代沟通中原、出入山西,联系元朝、辽国、金国等地的必经之路,故而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www.xing528.com)

作为兵家争夺之要地,发生在太行山地区的著名战事数不胜数,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是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指挥部所在地(1),是共产党八路军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是华北抗战的主战场(2),其英雄业绩和伟大贡献,永载中华民族史册。太行山因此又被称为中国脊梁之山。太行山的故事,始终离不开这八条历经千锤百炼古道

专 栏

太行山八陉

太行八陉,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第一陉为轵关陉。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6公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轵关陉的最后一关为现侯马市南的铁铃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

第二陉是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18公里处,陉阔三步,长20公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第三陉是白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30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如今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古道总长5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通道。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第五陉是井陉。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第六陉是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蜒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亢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第七陉是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的军事要隘。

第八陉即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之居庸山,古名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称军都关。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古塞外的咽喉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