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周围富饶的经济地区的兴起,远在黄河流域之后。直到西汉时,在今江苏南部与浙江、福建两省偌大一块地方只设立了一个会稽郡,为当时全国103个郡国之一[32]。虽然江东的吴(今江苏苏州市)因有海盐和铜山之利,而被称为一个都会[33],可是江南等处气候潮湿热燠,又是水乡泽国,居住黄河流域的人往往对这里望而生畏[34]。不过这种自然条件恰恰适于农业的经营。当地之所以不能早日发展为富饶的经济地区,实因人口稀少,对此有利的条件不能充分利用。两汉之际,黄河流域社会动荡不安,南迁的人口逐渐增多,已初步促进这里经济的发展,三国时期的吴国即借以崛起。后来,人口的大量南迁还有过两次;一在东晋时,一在南宋时。东晋时,北方十六国割据起伏,黄河流域几无宁日,南宋时,女真族占据中原,对当地人民进行极为残酷的压迫,遂使黄河流域人口先后大量南迁。到了明代中叶,长江流域的户口就远远超过了黄河流域。特别是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户口数合计,竟使全国的名都大省望尘莫及[35]。人口众多,劳动力增加,当地的生产自然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
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周围经济地区能够后来居上,是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基础的。这里一片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水道密如蛛网,皆便于农业的经营。再加以人为的努力,优越的自然条件就更能发挥它的潜在力量。其中水利的兴修极为显著,自五代时起,规模就日益巨大,北宋继踵,愈有长足的发展[36]。迨宋室南迁,跼踏于江南一隅,军糈民用,尽取于此,更不能不讲求水利[37]。于是农业的发展,竟为全国所仅见。俗谚所说,“苏常熟,天下足”,正是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
水利的兴修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便利了交通。尤其是自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开通后,当地经济更是锦上添花。运河联系长江和钱塘江两个流域,又绕太湖侧畔,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交通动脉。同时越过长江,大致借邗沟的旧道,更能与黄河流域相联系。自两汉时起,长安、洛阳、开封、北京诸地先后都曾经作过统一王朝的都城。都城虽时有转移,却皆有运河直通这个地区,这就使当地的繁荣更具有特殊的条件。
然而促成这个地区的繁荣,丝织业及继之而兴起的棉纺织业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地区丝织业普遍发展较黄河流域为晚。直至唐代,越罗、吴绫虽已间为人称道[38],然江南道缴纳的贡赋仍以麻纻为主[39];其后宋金对峙,南宋向女真贡献的岁币,为银、绢两类,数量之大实堪惊人。这一方面是南宋小朝廷辱国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可显示出江浙之间丝织业兴盛的一斑。下迄明初,各布政使司所缴纳的夏税绢,以浙江为最多,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两省)次之,而苏州一府所缴纳的几占南直隶的二分之一,占浙江的约十分之一[40]。浙江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钱塘江两岸,而太湖以南的湖州和杭州也与苏州相仿佛。就是到现在,这一带还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所在。(www.xing528.com)
棉花传入我国后,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周围地区棉织业也随着发展起来。松江、嘉定各处顿时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由于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相继兴盛,与此有关的手工业如浆染业和踹布业也不断增加。自制茶业兴起以来,太湖周围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不少名茶,恒为品茗者所珍视。随后,嘉兴、苏州、上海等处,更成为制茶业的中心,被视为利薮所在[41],产品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正是由于这个地方的富饶繁荣,所以形成了不少著名的经济都会。其中长江北岸的扬州最为繁荣,这到后面另作说明。稍居扬州上游的南京,更是六朝的古都。明王朝初建时,也曾以这里为国都。后来迁都北京,南京仍与之相呼应,为留都所在。南京虽曾成为政治中心,然以濒于长江,又近于富饶的经济地区,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都会。此外,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也都是这个地区的名都大镇。苏州、杭州、嘉兴三地皆濒于运河,而松江在黄浦江旁,湖州濒临太湖,皆有水道与运河相联系。这些地方物产既富饶,交通又便利,宜其能够长期繁荣。就是一般市镇都显得兴盛,苏州附近吴江县的盛泽镇就是一例。盛泽镇在明时仅丝绸牙行就有千百余家[42],清代初年,依然繁荣,四方大贾辇金而至者,迨无虚日[43]。
长江下游和太湖周围富饶的经济地区的演变和关中及黄河下游不同:后两处经过社会动荡,人口减少,农田水利失修,黄河决徙泛滥,就容易萧条下去;而这里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物质基础雄厚,干扰破坏较少,故能保持较长时期的繁荣。虽然如此,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已经发展成为沿海最大的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就以上海为据点,进行渗透掠夺,使这个经济地区遭受更多的灾难,经济也日益畸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