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泾渭关中平原-历史地理学十讲

泾渭关中平原-历史地理学十讲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关中地区在泾渭两河的下游,位于现在陕西省的中部。关中地区平畴沃野,自然条件优越。正由于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关中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富饶的经济地区。这些官营手工业的制成品与广大人民的生计无关,但有许多原料却是当地供应的。作为一个富饶的经济地区,关中也有它的弱点。正是由于统治阶级残酷的压榨剥削,和他们所进行的不义战争的破坏,关中这个富饶的经济地区后来终于衰落下去。

关中地区在泾渭两河的下游,位于现在陕西省的中部。从早周时起,这里就是一个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周、秦、汉、唐诸王朝相继在这里建都,使关中成为全国最富饶的经济地区之一。

关中地区平畴沃野,自然条件优越。这里的黄土很早就被认为是上等的土壤[1],加以气候温和,雨量比较充沛,适于农业的发展。其他资源也十分丰富,号称“陆海”[2],使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关中虽是“四塞之国”[3],但通过周围峰峦之间,交通也很方便。西南的四川盆地,东南的江汉平原,东北的汾河流域,北面的阴山南北,都有大道和关中相往来。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东出潼关和函谷关(旧关在今河南灵宝市北,新关在今河南新安县东),通到中原各处,西越陇山,可直达天山南北的西域诸国。正由于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关中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富饶的经济地区。

关中虽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从西周时起就已经重视灌溉。秦、汉、隋、唐诸王朝更不断兴修具有相当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而以郑国渠和白渠的灌溉面积最为广大。长安城外泾、渭、灞、浐、丰、镐、涝、潏八水环绕,构成了以它为中心的水利网,使农业生产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不过农业的发达还有待于手工业的配合,铁器的生产应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汉时由于采用盐铁专卖的政策,在全国各地设置铁官四十六处,关中一隅之地就占有四处[4]。就是后来到了唐代,关中产铁之地见于记载的也还有两处[5]

冶铁业而外,其他手工业也相当发达。由于关中长期作为一些王朝的都城,为了供应各个王朝和它们的贵族的需要,官营手工业都有相当的规模。近年在周原地区发掘周代遗址(今岐山县和扶风县京当、黄堆、法门诸公社),发现手工业作坊不少,仅制骨作坊的范围就有50000多平方米,是全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制骨作坊。仅从发掘出的一小部分,已经清理出废骨就有几百万斤。早周和西周时尚且如此,后来的王朝就更用不着多说了。这些官营手工业的制成品与广大人民的生计无关,但有许多原料却是当地供应的。唐代向关中人民征收的贡赋,约计有47种,其中需要加工制成的竟有16种之多[6]。民间的手工业也是不少的,以丝织品和麻布的生产为大宗。秦汉时期,亢父县(今山东济宁县东南)所织的缣是全国有名的丝织品,可是三辅白素的价值竟然还在亢父县的缣之上[7],证明其质量更高。(www.xing528.com)

关中的繁荣情况,西汉时史学家司马迁作过估计。他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十三,然量其富,十居其六[8]。”不过应该指出,关中的长安,无论是在秦汉时期,还是在隋唐时期,都是兼有政治都会和经济都会两重性质。汉代的长安城中除一般市肆之外,还有一条蒿街,成为外国商贾聚居之所[9],而唐代长安城中东市和西市的繁荣情况,更为当时各国城市所未有。秦汉时期,长安之西的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和其东的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武屯),也皆以经济繁荣著称;而隋唐时期,长安东西的都会则为凤翔和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唐代的凤翔其实就是汉代的雍,只是城池稍稍向北移了一点而已。雍和凤翔是绾穀陇、蜀两地交通的要道,陇、蜀的货物运到长安必先经过这里。栎阳和同州都是在由长安通往汾河流域及太行山东各地的大路上,因而先后都有过一段繁荣的时期。

作为一个富饶的经济地区,关中也有它的弱点。这里平原面积显得狭小,粮食产量有限。建都在这里的王朝必须依赖外地的支援。秦、汉和隋、唐几个王朝都先后由关东漕运过粮食,每年运转的数额最高达几百万石。秦汉时期,运粮的地方远及于山东半岛东海之滨,隋唐时期更远及于长江以南。为了运输粮食,还在渭河以南开过漕渠。漕渠由长安开始,到现在华阴、潼关之间入于黄河。以农业著称的富饶经济地区,为什么粮食有时反而紧张?这和当地人口密度有关,人口过于稠密,超过了当时生产所能负荷的饱和点,粮食自会感到不足,不过封建王朝所豢养的军队众多,官司机构庞大和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实际也是促成紧张的重要原因。

正是由于统治阶级残酷的压榨剥削,和他们所进行的不义战争的破坏,关中这个富饶的经济地区后来终于衰落下去。而随着国都的迁离远去,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水利不修,田亩荒芜,手工业不振,长安等处市容萧条,就长期不能和其他富饶地区相提并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