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黄河长江经济地区进步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黄河长江经济地区进步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地区的恢复和长江流域富庶地区的发展,除了农业的进步之外,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变化。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也是一处丝织品的产地。另外三等十四州中,河南五州,河北九州。唐朝当更有发展。唐时对铁的重视不亚于盐。但铜矿的开采黄河流域不如长江流域,制造铜器的手工业也以江南的扬州为中心。手工业的发展,自然促进商业的兴盛,同时也会反映到经济都会的分布。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黄河长江经济地区进步

隋唐时期,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地区的恢复和长江流域富庶地区的发展,除了农业的进步之外,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变化。

如丝的纺织业,这时黄河下游的南北地区仍然是丝织业的最主要地区,它不仅超过了江南,而且也超过了关中。就以黄河南北来说,则河北又胜过河南。还在南北朝晚期,颜之推以南人而仕于北齐,他就亲眼见到河北妇女从事纺织的情况,并惊呼其工艺非南方所及[26]唐朝初年,作为全国各地衣料的贡赋,主要仍是丝麻两种。黄河流域从关中以下,大体皆是兼赋丝麻,只有河北一道,贡赋全是丝织品[27]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朝政府创行和籴法,准许庸调改征他物。因为关中蚕丝不多,所以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的州郡,却须改纳绢絁,代替粟米。当时江南各地也暂不征粟米,但不改纳绢絁,而是以布代替[28]。当然这并不是说江南没有丝织品,而是这里出产的丝织品质量尚不如黄河流域。其实越罗与吴绫早已为人们所称道[29]。他如扬、润、宣、湖(治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杭(治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明(治鄮县,今浙江省宁波市)、睦(治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市)诸州的丝织品也一样列为贡品[30]。当然更为精美的产品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了。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也是一处丝织品的产地。成都蜀绵是早有名气了。而像阆州和果州出产的丝织品也有很高的声价[31]。阆州为今四川省阆中市,果州为今四川省南充市,可见蜀中丝织品产地也已扩展到嘉陵江畔。即使如此,比起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来,这里的丝织品还是稍差一点。

丝织品的种类很多,如果以用途最广的绢的好坏作为丝纺业发达与否的标准衡量,黄河流域下游地区丝织业的地位就更为明显。唐朝中叶,曾将各地的纳绢分为八等,前五等大部分在黄河流域的地方出产,后三等就没有一处黄河流域的地方。特别是一等的宋(治宋城,今河南商丘)、亳(治谯,今河南亳州),二等的郑(治管城,今河南省郑州市)、汴(治开封,今河南开封市),曹(治济阴,今山东定陶西)、怀(治河内,今河南沁阳)共六州中,除怀州位在河北外,其余五州皆在河南。另外三等十四州中,河南五州,河北九州。四等十五州中,河南五州,河北十州。五等十四州中,河南五州,河北二州,其余皆在淮水以南[32]。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绢等除过五六等中间或有位于现在湖北省内的安、唐、隋、黄、襄五州和八等中间或有位于现在福建省内的泉、建、闽(即福州)外,其他各处竟无一地列入其中。唐朝中叶八等绢的产地中,巴蜀地区虽占有二十八州[33],居全部产地九十五州的四分之一强,也与黄河流域的绢等不可同日语。这里的排列仅是以绢等为例,而河北定州(治安喜,今河北省定县)所产的绢质量虽不甚高,但其各类丝织品的数量却居全国第一位[34]。据说定州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35],其数量超过后来北宋开封的官绫锦院。后者仅有绫机四百张[36]。无论从丝织品的产地范围来说,或是从丝织品的数量与质量来说,黄河下游南北两个地区,都是全国其他各地所难比拟的。

就盐的晒制来说,唐朝政府很重视蒲州(治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安邑、解县(皆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池,这是因为它们距离长安较近的缘故。黄河下游南北两地区可以晒盐的场所很多。盐产量历来也占有重要地位。唐朝当更有发展。自唐中叶以后,盐铁官卖,两淮的盐场占了主要的位置,扬州成为盐市的中心[37]。这不是说两淮的盐场产量就高于其他各地,而是由于那时黄河流域下游沿海盐区多为藩镇所控制,唐朝政府无法利用的缘故。至于巴蜀的井盐长期以来就为一大的利薮,唐朝官卖盐铁,对于这些盐产自然也不会放过。

唐时对铁的重视不亚于盐。但黄河流域的铁业似不如长江流域产地的众多。黄河流域产铁地区多集中于河东道中,相当于今山西省的地区,铁矿蕴藏量最大。唐时这里产铁较多,也是当然的。黄河下游南北地区的平原地带,矿产开发不多。只有太行山东麓和嵩山泰山诸山脉中所蕴藏的铁矿,已为人们利用。而泰山东南的莱芜县(今山东省莱芜市)的冶铁规模最为巨大,当地共有冶场十三个,为其他各地所不及[38]。长江中下游各地也有一些产铁的地方。在今江苏省境内的有二州三县,在今安徽省境内的有二州四县,在今福建省境内的有四州八县,在今湖南省境内的有三州四县,在今湖北省境内的有三州六县[39]。巴蜀地区铁矿分布于二十个县境[40],有名的如临邛(今邛徕县)铁矿,唐时仍在开采。(www.xing528.com)

隋唐时期铜的开采及铜制品的生产也见兴盛。但铜矿的开采黄河流域不如长江流域,制造铜器的手工业也以江南的扬州为中心。唐朝产铜地一共有七十二个县,在黄河流域下游南北地区的只有七个。整个黄河流域铜的产地也只有二十个县。而江南产铜地有三十几个县,剑南略少,也有五个县。据当时的记载,长江中下游各地发现铜矿的地方,在今江苏省境内的有三州七县,在今安徽省境内的有六州七县,在今江西省境内的有五州四县,在今浙江省境内的有七州十县,在今福建省境内的有三州五县,在今湖南省境内的有一州一县,在今湖北省境内的有一州二县[41]。蜀地的五个产铜县为邛州的临邛县,简州的阳安(今简阳东)、金水(今金堂县东西),雅州的荣经(今荥经县)、梓州的铜山(今中江县南)[42]。其中的荣经铜矿较有名气。

铜矿的产品,可能就近进行加工铸造,制成成品,像宣、润、饶(治鄱阳,今鄱阳县)诸州,都有政府设厂铸钱。而扬州的铜镜,更为一时著名的商品[43]。扬州所辖的江都(即扬州治所)、六合(今南京市六合区)、天长(今安徽省天长市)诸县皆有铜矿,附近的滁(治滁县,今安徽省滁县)、润、宣、湖诸州也富有铜矿,当是扬州铜品加工业的原料。当然扬州也就成为铜器往外运销的集散地。

手工业的发展,自然促进商业的兴盛,同时也会反映到经济都会的分布。自隋朝开凿运河后,沿运河交通已甚便捷,唐朝更重视驿道,全国各要地无处不达,经济都会也更利于发展。隋唐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都会当数长安、洛阳二京。其他则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岐(治天兴,今陕西省凤翔县)、凉(治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汴、宋、魏、贝诸府州皆有相当的重要性。太原、岐州唐时皆为陪都,太原控制汾河流域,岐州居于关中西陲,两州虽皆有一定的富庶基础,然汾河流域究竟不能与太行山东相比拟,而关中西陲又距长安不远,不能不受它的影响。至于凉州,诚为通往西域的大道上的名城,河西亦属富庶地区,不过这些地方范围有限,多起物资转输作用,难得有更多的发展。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汴河岸上的汴、宋二州和永济渠旁的魏、贝二州。长江流域的经济都会更以“扬一益二”著称于时。扬即扬州,位于邗沟南口,即以前的广陵,益即成都,二者都以商业繁荣著称,城内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前面已经提到过扬州的铜器制作业,而成都的丝织业及金银器制作业也有名一时。唐朝后期,南诏曾攻破成都,掠走城中子女技工数万人之多,可以多少看出其中一点消息[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